不僅如此,決策層制定了具有更加長遠效果的措施——大力興建保障房。
2007年以來,中央財政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從當年的72億元到2011年的1522億元,僅僅5年的時間,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資金實現了20多倍的增長。
隨後,中央政府規定,從2011年起,用5年時間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萬套。為了保障建設計劃的落實,中央政府為各省份分配了建設指標,並定期公佈建設進度予以督促。
今年8月,住建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長張學勤透露:截至2011年底,約3000萬戶、近1億人受惠於保障房建設。其中,有2650萬戶城鎮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通過實物解決,此外還有近450萬戶通過貨幣補貼形式受益。
現在,以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成型。這種立體構建的保障住宅體系不僅可以滿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群體的住房需求,林區、墾區、煤礦等棚戶區居民也同樣享受政策的保障。一些地方還積極探索農民工的住房保障,“夾心層”的住房之困有望得到緩解。
富豪流水線
大力興建保障房的意義不僅僅是滿足住房需求,這個正逐步完善的體系還肩負著不斷平抑房價的任務。
儘管保障性住房體系中並非所有產品都可以買賣,但是諸如廉租房、公租房等品種進入市場完全可以吸收一部分居住需求。這無疑會讓價格上漲有所收斂。
不斷演進的房地產市場化衍生出了眾多財富,但隨著供需矛盾不斷加大,房地產市場價格也開始快速攀升。
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一些投資者在滿足了自住需求後預見到房地產價格還將大漲,於是大量購買住宅以期獲得钜額收益。從2006年開始,炒房者身影不斷,各大售樓處人滿為患。這些人大部分採用貸款的方式獲得資金購買房產,在不久之後隨即賣出攫取利益。
在北京,2002年的住宅銷售均價大約為4467元/平方米,而到了2010年則達到了17151元/平方米,增幅達283%。在上海,2002年住宅銷售均價大約為4007元/平方米,2010年則達到14290元/平方米,增幅達256%。
儘管房價的攀升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但是這些問題並不能掩蓋近十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
2001年,一家名為北京天鴻寶業房地產股份有限公司的開發企業掛牌上市。
這個看似普通的上市行為已經被符號化。因為這是時隔7年後房企上市大門重新敞開的重要標誌。早在1993年,為制止當時過度炒作的房地產熱,國務院發文禁止房企上市融資。此次房企上市禁令的解除,表明房地產業繼“海南泡沫”後又一次高速升溫。
房地產行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斷顯現。就在房企上市解禁後不到三個月,福布斯公佈的2001年度中國大陸首富榜上,榜上有名的房地產商就佔據了半壁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