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4日電/CEPA是《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英文簡稱。九年前,這項安排誕生時,香港市民對它尚一無所知;而今天,CEPA這兩個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字節,在1100多平方公里的香港土地上,已成為家喻戶曉、親切討喜的詞彙。
據新華社報道,“穩定經濟、刺激復甦”“創造就業、提高薪資”“為企業打開大門,為香港經濟注入活水”“成果有目共睹”……這是香港輿論對CEPA的普遍感受。CEPA及其附件的簽署與實施,不僅為香港提供了龐大的市場和商機,促進香港製造業和服務業多元化發展,提高了香港經濟在全球的競爭力,而且讓香港工商界特別是中小企業、廣大市民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雪中送炭 力“挺”香港經濟走出陰霾
時過多年,許多香港市民仍然對本世紀初香港遭遇的“經濟寒冬”心有餘悸。當時,亞洲金融風暴了猶未了,香港又接連遭逢“9.11”事件引發的全球經濟不景氣、SARS疫情爆發等問題,經濟風雨飄搖。
為擺脫困境、重振經濟,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向中央政府提出了內地與香港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建議。中央政府對此非常重視支持。2002年1月25日,相關磋商在北京正式啟動。國家領導人自始至終關注磋商進展,多次聽取有關部門的工作彙報。
據參與磋商的商務部有關人士介紹,國務院有關部門以及香港有關方面為此做了大量細緻的前期準備工作,組織人員在內地、香港進行考察和調研,廣泛了解有關業界的具體情況,並徵求有關商界意見。即使是在SARS疫情爆發期間,有關的交流和磋商也沒有中斷。
在各方面的辛勤努力下,CEPA從啟動磋商到完成簽署僅用時1年半,其速度之快出乎很多業界人士的意料。
2003年6月29日,在香港回歸祖國6週年之際,涉及內地與香港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等多個方面的CEPA終於完成簽署。
作為中央政府“力挺”香港的重要舉措,CEPA危難時刻顯身手,有效減少和消除了香港與內地經貿交流中的體制性障礙,加速了相互間資本、貨物、人員等要素的自由流動,使香港經濟得以從金融危機、SARS疫情等打擊中逆風飛飏,成為促進香港經濟復甦的重要催化劑。
數據顯示,在2004至2011年的8年間,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實質增長5%,大幅高於同期整體發達經濟體約1.6%的年均實質增長率。CEPA也因而被港人譽為“香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9年前,CEPA穩定了當時飽受衝擊的香港經濟,為香港經濟穩定復甦奠定了堅實基礎。”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說,“今天,全球經濟前景不明,香港與內地的發展也將面對不少挑戰,CEPA將繼續發揮促進兩地經濟共榮、提升兩地企業競爭力,以共同應對全球經濟波動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