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重返東亞以來,南海問題風雲詭異,暗濤洶湧。 |
中評社╱題:當前兩岸關係的外部環境 作者:湯紹成(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所長
本文由兩岸關係發展的阻力與助力的角度切入,其中包括美國重返東亞與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然後再以兩岸對於東海以及南海的立場,來驗證外部因素的作用。
美國重返東亞:阻力
近兩年,美國自911事件(2001)以來的反恐政策接近尾聲之際,再加上歐洲有歐債與削減國防預算等問題,讓美國望之卻步;而東亞地區的發展較為蓬勃,尤其大陸的影響力日增,因而讓美方感覺必須強化其在東亞地區的角色,以為抗衡。比如美國國防部長裴尼塔(Leon Panetta),就曾在今年六月份的香格里拉會議上表示,至2020年,美國將會把六成以上的軍力佈署在東亞地區。
就以外匯存底觀之,大陸擁有四兆美金,居世界第一,而其中有四分之一的資金購買了美國的公債。再加上,中共近年來對於歐債國家頻頻紓困,總金額高達數千億美元,以及近日在G20的會議上,大陸挹注國際貨幣基金會(IMF)430億美元,並指定用於舒緩歐債問題,都獲得國際間相當的重視。
相對的,面對歐債危機,美國卻一毛不拔。因為IMF已同意給於增資國增加投票權與持股比例,這將會打破美國目前所持有的17.5%的投票權。由於IMF的重大决策都必須獲得會員國85%的贊成,而美國這個投票比例形同對於IMF的否決權與掌控權。而胡錦濤還對歐債國家信心喊話,這必定對於解決歐債問題產生了相當的正面影響,同時也讓美國相形見絀。
綜觀當前東亞的局勢,實可界定為“新冷戰的格局”。易言之,就是陸美兩大勢力的對峙與競逐,既合作又對抗。而這組雙邊關係可說是世界上最為複雜的雙邊關係,除了狹義的雙邊關係之外,從東亞到非洲、中東、歐洲,再加上能源與氣候等等,牽涉層面之廣,無所不包,幾乎世界上所有重要的事務,都可看到陸美兩大國介入與角力的情況。
在此格局之中,東亞國家包括日本與韓國,台灣以及東協甚至印度等,已形成經軍分離的態勢。在經貿方面,各國還是會與大陸繼續發展,因為比重大而且出超多;但在戰略與軍事方面,則會與美國日益靠近,比如美與許多東亞國家都有共同防衛條約,以便增強對大陸談判的籌碼。當前,東亞地區的熱點問題包括北韓、東海與南海等問題,相形之下,兩岸的局勢比較穩定。一般認為,只要國民黨執政,兩岸應當不會擦槍走火。
在今年一月台灣的大選中,美國並沒有支持蔡英文。可以理解的是,美國可能比較擔心北韓的問題,若在台灣問題上美陸也相互對抗的話,美方將難以期盼北京牽制北韓。但是,美國也不希望兩岸發展得過快。比如美方反對兩岸退將的接觸,以至於兩岸之間的軍事互信機制對話一直無法開展,還有我方立委有意強化太平島的軍事設施等,美方也予以勸阻。
近日,以美國為首的環太平洋地區22國舉行軍演,卻獨缺大陸的參予,其中俄羅斯與印度再加上東協與美日韓等,已明顯形成對於大陸的包圍圈。另一方面,美國還正以TIFA與TPP來吸引台灣。因而,美方除了也主張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態勢之外,兩岸最好還要不和,否則和則趨統,助長大陸的勢力,絕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歐洲債務危機:助力
近幾個月來的歐債危機,可謂是歐盟過去六十多年來所面臨最為嚴重的存亡危機,若處理不慎,對於全球經濟的衝擊不堪設想,兩岸自然難以倖免。由於歐債危機的影響,兩岸首當其衝的就是來自歐洲企業的訂單減少,導致出口降低與失業增加。依照經濟部統計,歐洲訂單高達四成是資通訊產品,這也是台、韓在歐洲市場正面交鋒的競爭產品。與去年相較,台灣今年第一季出口減少4.0%,進口減少5.9%。而韓國與歐盟以及美國的FTA均已上路,陸日韓三國的FTA也將在兩年內談成,但是韓國對歐出口仍然呈現大幅衰退,可見歐債風暴的殺傷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