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兆清 江蘇南通 職員
最近,2012年各項諾貝爾獎陸續公布。
諾貝爾獎代表著世界最前沿的科技、人文,自誕生之日起就備受關注。每年十月份頒布獎項,是人們期待已久的時刻。
對於諾貝爾獎,國人可謂五味雜陳。當代中國科技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相較於歐美國家而言並無太多優勢。當代中國文學雖然傳出沈從文、王蒙、賈平凹等准諾獎的消息,但最後都是空歡喜一場。於是乎,每年諾貝爾獎頒布的時候,中國都不出意料地成了看客。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國人內心形成了特殊的諾獎情結,認為諾獎有點高不可攀,或者幹脆對其敬而遠之了。
人口世界最多,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也該出幾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吧?那為何獲得諾獎對於中國大陸而言難於登天呢?當年,新中國一窮二白,中國科學家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為了追趕西方世界的科學成就。中國人在前蘇聯撤出之後,自己研製出了“兩彈一星”,這說明中國科學家有做高水平研究的潛力,可“兩彈一星”人家早就搞出來了,中國再搞就不具有開創性意義、原創性意義了。中國文學界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當文學受政治影響,為政治大唱頌歌,就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對人性的深度挖掘,而關注人性則是世界文學的共同母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