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0日電/近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佈的對華為和中興的非保密報告草案稱,華為和中興的設備可能給美國國家安全帶來風險,並建議美國企業尋找可替代的其他電信設備供應商。華為和中興隨即予以否認,中國外交部也及時回應,希望美國會尊重事實,摒棄偏見。
21世紀經濟報道刊登社論稱,儘管這份長達52頁的報告只是建議,但其指控無疑將加劇華為等進入美國市場的難度。由於該報告未提供華為設備在美被用於間諜活動之有力證據,加之正值美國總統大選期,因此是次基於安全的貿易保護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
坦白說,假借安全的貿易阻力,源自信息不透明引發的互信不足、信任危機和相互猜忌。即由於信息透明度不夠和信息搜集成本過高,博弈一方因難以捕捉到有效的關鍵信息,甄別另一方的行為動機和意向,而產生懵懂的安全受到威脅之判斷錯覺,難以形成典型的默式博弈框架(雙方的博弈聚焦點明確),從而導致博弈一方以可能存在安全威脅為由,使博弈結構趨向最後通牒式模式,很容易出現沖突式對峙。
不過,以安全為由的最後通牒式博弈,並非是旨在貿易阻塞,而是發出信息互通預警以倒逼信息流通,降低信息搜集成本,旨在有效對另一方的行為進行消除安全擔憂的甄別。可見,若博弈一方提供的信息無法消除另一方擔憂,那麼很容易加劇互信不足和相互猜忌,進而因誤解抬高雙邊交易成本。如華為和中興出口美國的設備普遍需在美國官方監督下,通過國家重點實驗室檢查,業已透射出互信不足和信息流通不暢等帶來的高安全性交易成本,是次美國會的報告,只是華為等與美方因信息流通不暢等帶來的沖突升級。
文章陳,鑒於此,當前不論是旨在逐鹿美國市場的華為等企業,還是出於增加中美商貿互信、消除誤解之考慮,完善信息互動機制,降低雙方信息搜集成本實為當務之急。畢竟,即便美國國會不出具此類誤解性報告,單以美國政府的設備檢查等程序帶來的時間成本,就已對華為等進入美國市場產生實質性牽制。當然,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華為等中資企業提供的信息能否提高雙方互信,其依據並非是披露多少信息,而是其提供的信息是否能消除對方的誤解和猜忌。即若未提供足以促使對方改變立場的有效信息,不管美國會眾議院的報告是否被其行政部門采信,華為和中興進入美國市場將依舊步履維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