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如果從委員會頒獎的理由觀之,歐盟得獎似乎又當之無愧。導致千萬人喪命,財產破壞難以估量的世界兩次大戰爭,都是歐洲人妄自尊大的國家民族主義,以及自私自利的貪婪資本主義所引起的。戰爭不但讓歐洲本身滿目瘡痍,也左右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從這個起點去檢視歐盟,則由德法兩國的和解開始為基礎的歐洲聯盟精神,確實保障了歐洲大陸和平超過半世紀。對比近代歐洲好戰的紀錄,這樣的成就不可謂不重大。
中國本土作家莫言此番獲頒文學獎,也因為同樣的理由而在中國國內引發強烈爭議。雖然當事人表示,諾貝爾是文學獎而非政治獎,自己的獲獎是文學的勝利,但在眾多的觀點當中,包括中國官方在內的意見認為,莫言獲獎反映的是中國國力蒸蒸日上的現實。尤其是正在與中國爆發激烈領土糾紛的日本,也有作家春上村樹被視為得獎熱門人選,莫言最終勝出,自然難以避開政治的解讀。
關鍵在於,無論爭議的性質為何,程度有多激烈,真正的主導權還是掌握在代表西方利益與價值的諾貝爾委員會手中。諾貝爾獎的政治性與作用,在冷戰時期尤為顯著。諾貝爾和平獎及文學獎,在當時的蘇聯及共產世界政權眼中,是攻擊社會主義制度殺傷力極大的軟武器。冷戰雖然結束了,諾獎的本質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全世界對此非但無法抗拒,還一直奉為圭臬。在華人世界,更無意識地把得到諾貝爾獎,附加了許多超越獎項本身的意義及光環。
以中國和平發展為代表的亞洲地區雖然崛起了,可是其表現畢竟還是集中在物質層面。莫言得獎或許代表了中國文學的成就,但裁判權卻來自西方。亞洲或許在價格上獲勝,在價值上卻依然沒有擺脫臣服的狀態。有朝一日,當亞洲人在傳統的廢墟裡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重拾文化自信,能夠拿出“中庸之道”同“平等、人權”觀對話,運用“王者之道”批判國際格局,就應可用平常心對待諾獎——它或許還是特定領域的最佳成績象徵,但肯定要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爭論。
(來源: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