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增長10.2%的高水準。去年,中國以47.2萬億人民幣的GDP,名列全球經濟總量第二;中國人均GDP從2003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2011年達到5414美元,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這些都為繼續改革、實現公平創造了條件。
即使去年的經濟增速與前年相比回落了1.1個百分點,但由於總體資金比較充裕,今年中央財政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同比仍然增長了18.1%。
但更難做到的是如何保證公平。正如現實所呈現的,經濟的高速增長使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也出現了許多矛盾和問題:社會發展相對滯後,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城鄉失業和貧困堪憂,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破壞,基尼系數高位運行,醫療、教育、住房乃至司法領域的一些問題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社會矛盾進入多發易發的高位運行期。
專家提醒,單純基於市場驅動的改革不可能讓人民自然地、公平地分享改革成果,這就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平衡改革分配。
在當代,一些國家雖然經濟曾增長較快,卻成為“無情的增長”,過分強調積累和效率優先,迷信經濟增長的“溢出效應”,結果貧困人口增加,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執政黨失去中下層的支持而失敗。中國要避免這種結局。
季正聚指出,不少國家的發展成敗表明,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因此要大力推進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改革,推進社會公平,分好經濟發展的大蛋糕。
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過大已經成為影響人民幸福感的一大難題。因此不難理解,四川省的一名小學老師張蘭為何抱怨頗多,雖然她每月4000多元的工資較十年前增長了三倍。作為執教20多年的老員工,她的工資與一些壟斷行業的新人相比有幾倍到十幾倍落差,與沿海地區同行相差也較大。
“現在物價、房價漲那麼快,我一個月工資還不夠買一平米商品房。”張蘭的怨言具有一定普遍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