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之四:形成編隊作戰能力
航母戰鬥群的綜合作戰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海軍綜合戰力的重要指標。由於目標大、自衛能力弱等原因,航空母艦很容易被敵偵察體系發現,面臨敵遠程導彈、潛艇、水面艦艇、飛機等多種威脅。為此,航母只有具備完整的防空、反潛、反導、反艦和對岸攻擊能力,才有能力去對抗各種危險和威脅。這些能力需要很多平台共同完成。
所以,航母作戰時,其他艦艇必須為其警戒、護航、補給。無論是出航還是執行任務,都不是航母平台自身形單影只的單打獨鬥,而是採取航母戰鬥群這種編隊方式。
可見,“遼寧艦”要真正形成實戰能力,就必須形成以航母為核心、由不同功能特點的驅逐艦、護衛艦、潛艇、補給艦等護航艦艇組成的航母戰鬥群,使之形成集作戰、訓練和保障於一體的相對獨立作戰體系,形成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綜合化、立體化、一體化的整體作戰能力。
例如,美國航母戰鬥群通常以1艘航母為核心,配備2~4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或“阿利.伯克”級驅逐艦、1艘“佩里”級反潛護衛艦、兩艘攻擊核潛艇和1艘大型補給艦。根據具體任務,還可能增配運兵船、兩栖攻擊艇和貨船等。美國航母戰鬥群的組成是相對固定的,目的是便於作戰人員快速熟悉各自的角色。
法國也採用了類似的做法,其固定搭配是:“戴高樂”號航母搭配1艘防空驅逐艦、1艘補給艦,並根據具體任務情況,配屬其他防空驅逐艦、反潛驅逐艦、多用途護衛艦、攻擊核潛艇和補給艦等。
要發揮航母海空力量融合體的作用,還必須確保航母編隊與衛星等天基系統、各種預警偵察系統的密切協調,確保空中戰機、水面艦艇、潛艇彼此密切配合,確保人和武器有機結合,確保各系統在通信和指揮控制、數據鏈的傳遞等方面無縫鏈接。
航母編隊的戰鬥力還涉及航母戰鬥群的作戰編成、作戰方法、作戰思想、戰術運用以及訓練方式、補給方式等眾多環節,必須長時間、不斷反覆地進行不同兵力、不同艦艇和不同平台之間的協同演練和訓練。按國際規律和慣例,這一過程通常需要5~8年時間。
比如,法國在1946年擁有第一艘航空母艦,隨後,由英國和美國為其培訓飛行員和甲板操作人員,到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中,該航母參與作戰,才標誌著法國航母編隊完全形成實戰能力,期間經歷了10年。
即便是美國海軍這樣十分成熟的航母使用者,一艘新航母形成編隊戰鬥力也需要2~3年時間。對於從沒有接觸過航母的中國海軍來說,這個過程會更長,難度會更大,這是“遼寧艦”面臨的又一大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