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點,剛才蘭將軍也提到護漁的問題,當馬說要“天天護漁”,他的目標在什麼地方?“海巡署”、海軍是否有此能量進行所謂的護漁?換言之,我們天天護漁,要求漁權,目標是要達到國際上的宣示效果,還是真正要去協助宜蘭的民眾去那裡打魚?我們也須思考,每一年我們的捕魚季節,有多少漁船在那邊捕魚?他們的收益、影響在什麼地方?台日之間有個暫定執法線,通常是我們漁船越界造成驅離的問題,這些議題會不會影響我們對日本漁權的處理?
在2000到2008年,台日之間多次漁權談判,雖然每次談判沒有一定的結果,但是基本上也形成一個機制,雙方可以互相溝通,所以這8年間台日衝突情況較少。大概從2008年之後,漁業衝突或誤闖日本暫定執法線的情況才發生。從這裡大家都可以看得到,是不是因為2008年之後,整個台灣國際戰略思考,所謂“和陸、友日、親美”戰略讓東海局勢產生變化?這是一個須思考的角度。
處理東海南海議題
台灣有四個原則考量
這上述四點討論底下,未來如何面臨東海與南海議題。剛才主持人與蘭將軍都提到,東海、南海有別,雖然不一樣,還是有其相同的點。如果結合東海與南海議題,對於台灣處理相關議題的操作性與國際能見度,應該會有更大便利性。台灣在處理上有四個原則考量:
第一,東南有別。東海問題與南海問題是有差別的,東海的釣魚台列嶼主權歸我們“中華民國”,中國大陸與日本也各自宣稱擁有主權,但是所謂的管轄權或行政權是屬於日本的。換言之,我們對釣魚台沒有主場優勢,無法管理。但是對於南海的太平島,我們有主權與治權;中國大陸某種部分,在西沙、中沙、南沙都有主權與治權優勢。從這點來看,兩岸主權與治權在東海、南海之間,有其共通點。在東海地區,兩岸共同的立場是:兩岸都反對日本對釣魚台主權的主張;在南海議題上,雙方認為南海區域主權屬於中國,不管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背後有很多進一步可以思考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