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二共識20周年學術研討會“兩岸新時代、九二新意義”圓桌論壇,與談人王維正。(中評社 李文輝攝) |
中評社台北11月11日電(記者 李文輝)九二共識20周年學術研討會9日“兩岸新時代、九二新意義”圓桌論壇上,與談人美國理奇蒙大學政治系教授兼文理學院副院長王維正,回應胡錦濤在十八大政治報告中,提出簽訂“和平協議”,從談判學的八個面向,剖析箇中情勢。
王維正表示,九二共識在新時代以下如何賦予九二共識新義,從談判學角度來分析胡錦濤在十八大提出的兩岸“和平協議”,從8個面向,如何影響和平協議,“和平協議”有沒有用?什麼樣的“共識”才是有用,兩岸雙方未來如果真的談“和平協議”,雖然沒有急切性,真的有一天談的話,“和平協議形式愈正式、內容愈寬大的話,對台灣愈有用。”
王維正表示,兩岸雙方對“和平協議”都有意願,從2005年連胡會6點願景,然後胡6點,馬英九的“黃金十年”等等,表面上看,都很有意願,可是大家很清楚,雙方都有很多的顧慮,“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去年馬英九競選連任試探汽球“和平協議”,引起社會反響,不得不踩剎車,談不下去,吳伯雄今年三月到大陸試談“一國兩區”,也引軒然大波,五月就職演說就變成“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對方不可能接受。戒慎恐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