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8日電/據中國經濟週刊報道,自2002年進行電力體制改革已過去10年,電網從六大區域電網基本互不相連到形成全國聯網。電力體制改革是否成功仍爭議不斷。據悉,江澤民曾過問電力體制改革,在“一張網”還是“多張網”的問題上,江澤民說了一句英語“compromise”,要求把這兩種意見相互妥協下。
“電改十年的回顧與思辨”
電與網的分與拆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 張國寶
2002年進行的電力體制改革已經過去了10年。
10年間,電力工業飛速發展,裝機容量從2001年的3.386億千瓦,增加到2011年的10.5億千瓦,2012年將突破11億千瓦,很快就要趕上美國,成為世界上電力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電網從六大區域電網基本互不相連到形成包括西藏和海南島在內的全國聯網。但另一方面,對電力體制改革是否成功仍爭議不斷。
1999年我開始任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下稱“國家計委”)副主任,分管能源、交通、工業、高新技術等產業,責任所在,有幸在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和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三位同志的直接領導下,參與了電力、民航、鐵路、電信這四個被社會認為是壟斷性行業的改革方案設計,作為過來人、親歷者,我有責任把這段歷史記載下來。
發電企業:
“一拆五”並引入多種所有制形式
上世紀90年代末,相對民航和電信改革而言,要求對電力體制進行改革的呼聲很高。
過去政府管理經濟的架構,很大程度上受到蘇聯的影響,設置了很多專業性的工業部門。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眾多的專業部門被撤銷歸並成幾個綜合性的管理部門。改革之後,許多專業性的部門沒有了,相對集中和精簡了。其中有一些專業部門變成了企業,這些企業既管了一些企業性的事情,但又繼承了原來部門政府管理的部分職能,電力也是這樣。過去的電力部演變成了國家電力公司,仍然行使部分政府行政管理職能,也有企業管理職能。
回過頭來看,這可能是我們改革進程中一個非常重大的步驟,也是一個阻力比較大的步驟。當時有這樣一種說法:廟裡有這麼多的菩薩,你光把菩薩請走了還會有其他的菩薩來,所以要先拆廟後搬菩薩。你想想,那個時候涉及了幾十個部委的動作,涉及到的人數我沒有詳細的數字,估計起碼有好幾萬人,這麼大的改革,需要很大的魄力。
部委撤並改革後,第二步便是對一些已經變成公司,但是又兼有行政管理職能的機構進行進一步改革,首先就是電力、民航、鐵路和電信部門。
如果讓這些部門自己改自己是很難的,所以需要一個綜合部門設計改革方案。這任務落到了國家計委頭上。曾培炎同志當時任國家計委主任,他當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我當副組長,因為當時這四個行業都是我分管,體改辦以及被改革的幾個部門的同志也參加了改革領導小組的工作。
當時對電力體制改革比較有共識的首先是政企分開,把政府的職能從原來的國家電力公司裡面剝離出來放到政府部門裡面去;第二個是改革的模式,大家比較統一的看法就是廠網分開。發電企業和電網輸配業務在改革之前均屬於國家電力公司,把原來屬於國家電力公司的發電企業剝離出來,不再壟斷,不再由一家公司辦電,而是允許多家辦電,多種所有制辦電,引入競爭。
多家辦電實際上是兩個步驟:一個步驟是把原來國家電力公司所屬的發電企業剝離出來,但不是一家發電企業,而是組成了5家發電企業。5家可以相互競爭,根據你的服務,根據你其他方面的能力來進行競爭。另一個重大的步驟是,原來國家電力公司範圍以外的發電企業也允許參與競爭,就是多種所有制都允許參與到發電領域中來,包括外資以及中外合資、民營企業,也包括非電力部門的企業來辦電。例如香港華潤、台灣地區的台塑,煤炭行業的神華、同煤集團,民營的協鑫、珠江,地方投資主體的河北建投、江蘇國信等都辦了一些電廠。估計現在發電企業上百家都不止,而原屬於國家電力公司的五大發電公司所佔發電容量的比例連一半都不到,這標誌著多種所有制都允許參與到發電領域中來,形成了多家辦電的競爭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