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2日晚,霧霾中北京東三環上的車流。 |
中評社香港1月19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17日社論《中國應認真解決環境問題》,摘要如下:
最近幾天,北京和石家莊、邯鄲、保定等幾個河北省城市,大霧迷茫,空氣污染指數被測定為重污染級別,北京市政府甚至還發出了有氣象預警制度以來的首個最高級別的霾橙色預警信號。北京是中國首都,受到高度污染的霧霾天氣影響的不僅是皇城根下的中國老百姓,還包括來自世界各國的駐華使節、商務人員、旅客、留學生等外國人的健康。換言之,北京的空氣質量問題並不光是中國人的“家務事”。
關於京冀地區這次為何出現空前嚴重的空氣污染,中國環保專家總結出來的原因是“工業生產、機動車尾氣、建築施工、冬季取暖燒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質難以擴散”。其中,伴隨著高速發展的經濟活動而來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工業生產方式,以及車輛超標排放的尾氣,顯然是主要原因。北京市環保局前天首次啟動“極重污染日應急措施”後,也是以企業和車輛為重點排查目標,並為此而處罰超標車輛140餘輛,勒令58家涉及建材、冶金、化工的企業停產。
根據北京市環保局的說法,這58家企業停產“完全切斷了污染源”,足見高污染的工業生產方式是罪魁禍首。問題是,以行政手段勒令企業停產來解決環境問題只能治標,並不能治本,也是不可持續的。否則,以類似方法讓2008年奧運會期間“空氣為之一新”的北京空氣質量就能繼續保持,而不會故態複萌,甚至愈演愈烈了。但是,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有關當局若能在京奧運後,嚴格執行環境法規,確保北京及周邊地區的高污染企業能以符合環境要求的方式生產,問題也不會這麼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