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7日電/人民日報報道,糧食總產11791億斤,比上年增長3.2%,實現了歷史罕見的連續9年增產。這是中國農業去年交出的亮麗答卷。人們普遍關心的是,今年的糧食生產能否繼續保持增產的好勢頭?“九連增”之後應當怎麼做?實現糧食穩產增產,抓手又在哪裡?
增產壓力有多大?
主要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耕地、水、勞動力等資源要素趨緊,自然災害呈頻發重發態勢
“糧食‘九連增’已經成為過去,未來的路更加艱難。今後10年,既是我國糧食生產發展的戰略關鍵期,也是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艱難爬坡期。”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葉貞琴表示,9年來,儘管我國糧食連年增產,其他農產品穩定發展,但供求缺口仍然在逐年擴大,進口數量和品種逐年增加。9年間,大豆淨進口增加1.6倍,食用油增加近五成,棉花增加六成,食糖增加3.3倍。主要農產品供求關係趨緊已是不爭的事實。
站在新的起點上,需要重新思考和審視我國的糧食生產。9年間,我國的耕地面積增加1.78億畝,對增產貢獻率接近1/3。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實現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統籌協調發展的難度越來越大。與此同時,耕地、水、勞動力等資源要素的制約因素日益明顯。目前我國人均耕地1.38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許多地方留鄉務農的農民以婦女和中老年為主;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等生產成本又持續上漲……
從生產方式來看,小規模、分散種植是我國糧食生產的基本格局。如何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整合碎片化、粗放型、分散化、小規模的耕地資源,構建扎實的糧食生產微觀經濟基礎,成為糧食穩定發展的新問題。
再從技術瓶頸來看,我國糧食生產每上一個台階,都與突破性品種和技術直接推動密切相關。目前全國突破性、區域帶動性強的新品種、新技術儲備不足,依靠單項技術突破大幅提高單產的難度越來越大。比較可行的途徑是實行農藝農機融合、良種良法配套,集成推廣成熟技術,從依靠“單項冠軍”向奪取“全能冠軍”轉變。
此外,近年來我國災害頻發重發態勢難以避免。隨著氣候變化、耕作制度改革和種植結構調整,氣象災害和生物災害發生不確定性增加。如何減輕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建立一套主動避災、有效防災、積極救災的科學抗災減災新機制?這些,都考驗著我國的糧食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