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1日電/據了解,目前全球有200多個智慧城市項目正在實施。而在我國,一場大規模的“智慧城市”升級運動也已拉開帷幕。有專家表示,全國上百個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29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了首批90個智慧城市試點。
在外可遙控簽收快遞、在電子公交站台查詢路線、衣食住行都隨時移動付費……這是專家所勾勒出的未來智慧城市的輪廓,如此美妙的遠景似乎激發了眾城的“智慧衝動”。但看起來很美的構想,其實還要面臨技術、資金、管理等諸多發展難題,在當下這股建設智慧城市的熱潮中,還需要決策者冷靜思考、量力而行。
人民日報報道稱,讓城市越來越聰明,這是許多人聽到“智慧城市”的第一感覺。按照專家的解釋,智慧城市是在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形成的一種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態。
“智慧城市,就是要智慧地規劃和管理城市,智慧地配置城市資源,讓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有專家總結。
眾城爭“智慧”是否趕潮流?
城市智慧化已成為繼工業化、電氣化、信息化之後的“第四次浪潮”——有人如此形容當前智慧城市的建設熱。
據了解,在我國,所有的一線城市、50%以上的二線城市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目標。僅2012年就有北京、常州、南京等26個城市將智慧城市建設列入本年的工作計劃。初步預測, “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在“十二五”期間累計將超過7000億元,“十三五”期間累計將達到數萬億元。
在城市化進程中,日趨增長的環境壓力和管理難題,被許多試點城市視為“智慧轉型”的內驅力。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宋俊德表示,“不僅要建智慧城市,還要建設智慧縣城、智慧鄉鎮、智慧商業區,這涉及規劃管理、政府服務等多方面,最終目的是為老百姓提供更便捷服務。”
作為海南唯一入選的試點,萬寧市委副書記李東嶼表示,申報智慧城市的初衷在於推行新型城鎮化建設。“很多人一提到城鎮化,條件反射就是建鋼筋水泥的建築物,對於萬寧這樣只有60萬人口的市縣來說,建設智慧城市就是向外界表明,萬寧是一個創業和就業的地方,而不是養老、休閑。”
不過,一些專家擔憂,各地城市建設的基礎參差不齊,如果缺乏科學規劃和統籌布局,可能造成投入成本增高、低水平重複建設、資源利用率低等後果。“以前有些地方的信息化,各個部門自行其是,花了大筆錢,結果造了一大堆不能互聯互通的‘信息孤島’。”李東嶼認為,此次由住建部門牽頭,通過在規劃審批上實施強制性市場准入標準,可以有效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
據介紹,住建部除了負責審核、評級等,還擔綱統籌、協調的工作,“比如倡導兩三個相近的地區,可以統一平台、共享信息中心,做到互通互聯,以避免重複投資和資源浪費。”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城市工程中心總工萬碧玉博士表示,頂層設計至關重要,“目前已建立政策、標準、科研、產業和投融資5個體系”。
“這個項目是一年一測,進行星級評定,具體怎麼操作,還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目標可以實現,但絕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事情。”宋俊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