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價要看官場流行度
一位酒業銷售人員表示,領導幹部喜好喝啥酒,啥酒就可以賣得火。而且在酒水市場上,促銷人員喜歡施展“饑餓營銷”的伎倆,即人為地製造短缺,以此推高價格。實際上,“公款喝酒”一旦被遏制,所謂的“一瓶難求”,很快變成了“吆喝促銷”。
這些年來,一瓶600元的茅台酒最高被炒到2400多元;原先不到1000元的小拉菲,也炒到8000元以上;1982年的大拉菲,則從一萬元飆升到六七萬元。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如此瘋狂酒價背後的一大“推手”,就是公款消費,或曰官員喜好。
據這位銷售人員分析,抽煙喝酒是典型的虛榮性消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場酒風可以說是酒業“風向標”,官場上流行喝什麼酒,市場上隨之效仿這一風氣,將其價格推高,甚至有人投入巨資炒作這一品牌。
與此同時,“當好縣長、抓好酒廠”的思維方式也不斷發酵。“一些地方經濟與煙酒產業關係密切。”一位從事酒業30多年的專家說,查詢酒類銷售網站,列入知名白酒的品牌多達上百個,從省、市、區縣到鄉鎮,大多有自己的酒廠,可謂“酒氣衝天”。
“公款吃喝推動了酒業超常發展。”卡斯特酒業總經理潘汝顯說,抑制公款消費,虛高的酒價馬上“打回原形”,“畢竟每瓶800元以上的酒不符合多數人消費水平,實際上沒幾個人自己掏腰包買高檔酒。”
官員“收酒就是收錢”
這幾年來,某些單位公款吃喝愈演愈烈,公務活動中“酒桌議事”“酒桌拍板”等現象,甚至成了一種“潛規則”。
長期關注“三公消費”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餘南平說,相比於公款出國、公車出行,大吃大喝尤其喝高檔酒,更是社會不能接受的,“誰都知道喝酒誤事,群眾對公款喝酒反映強烈。”
與此同時,公款喝酒容易滋生腐敗,譬如經辦人員收取回扣等。另外,高檔酒也是官員收禮的重要方式,因為變現比較容易,實際上“收酒就是收錢”。
在北京回收煙酒的錢先生說,白酒中“茅台、五糧液、國窖1573、劍南春”等酒回收量大,“其實都是別人送的禮品,收禮人一轉手就可變現。”
專家建議,針對公款吃喝問題,應該盡快推出成文規定,明確公務接待中能不能喝酒、喝什麼檔次酒、喝多少等,要有具體的規範;還要制定相應的懲戒辦法,完善公務採購制度,細化財務審計。另外,還要加強輿論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