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霧霾中北京東三環上的車流。 |
中評社香港2月18日電/韓國《朝鮮日報》2月15日載文《為中國霧霾辯護》,摘要如下:
中國許多城市都在遭受霧霾困擾,北京還曾出現能見度低於200米的天氣情況。這些霧霾還借著偏西風“漂洋過海”來到韓國。有研究發現,韓國1/3的大氣微塵來自中國。中國的污染正向全世界範圍擴散,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1/4,相當於美國的1.5倍。中國在環保層面上被烙上“惡劣”印記。
但是,筆者覺得有必要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中國的霧霾問題。全世界沒有一家超市不賣中國製品,而廉價勞動力和寬鬆的環境管制,恰恰是中國製品得以在全世界保持價格競爭力的支撐因素。如果中國工人的勞動力成本提高至發達國家的水準,如果中國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及煉油企業的成品油品質標準變得苛刻,那麼我們將再也無法享受到廉價的中國製品。
值得一提的是,因寬鬆的環境政策而遭受直接痛苦的是中國人。這好比工廠周邊的居民承受著污染的危害,換來的是城裡人輕鬆的生活環境。同樣,正因為中國人遭受霧霾的痛苦,發達國家的人才得以在乾淨的空氣中盡情享受廉價商品盛宴。這也是一種環境分工和技術分工。
中國不會停滯於技術低端和產業污染嚴重的現階段。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提出需求層次理論,即人在滿足了基本需求之後,才去追求上層需求。韓國也是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基本解決溫飽問題之後,才陸續出現環保團體,奠定了《環境法》基礎。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自然而然會開始關心環境問題,也會有資金投入到環保領域。因此,也有個說法叫“越有錢越乾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