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記者:此次提出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穩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您認為是出於什麼考慮?
王慧軍:組織化程度問題到了現在非解決不可的階段,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依靠科技,科技的應用必須依靠一定的規模。舉例說來,我們現在人均1.5畝土地,一戶就是5畝到6畝土地,一畝地淨收入1000元,一戶人家一年收入才五六千元,單純從事種植業實現小康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採取適度規模經營以後,搞規模化農業種植,戶均規模超過100畝,將其他勞動力轉移出來幹別的工作,才能增加農民收入。不能把所有農村勞動力限制到土地上,但是種地的農民不能就應該受窮。這就需要擴大規模,種地農民的收入才能上去。
記者:農業補貼從對農民個人擴展到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有效措施嗎?
王慧軍:是。文件指出,要繼續增加農業補貼資金規模,新增補貼向主產區和優勢產區集中,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這就是重在調整生產關係。長期以來,農業作為弱值產業,經營農業很難說有多高收入,但從世界趨勢來看,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糧價一提高,會帶動其他很多產業鏈上的物資價格提高,因此要確保糧價穩定。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收入要提高,就需要補貼。
文件還特別指出,增加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實施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政策,研究制定糧食作物制種大縣獎勵政策。長期以來,農業產出高的地方,財政收入非常低,也就是“高產窮縣”。一號文件有意做出調整,讓農業縣的收入有所增加,這個力度還是很大的。對於農業內部來說,種糧、種菜和養豬、養牛的收入也應該均等,不能是養殖業高於種植業,而種植業中種菜又高於種糧。
記者:從源頭上抓好食品安全,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化經營更加容易實現這一目標嗎?
王慧軍:文件提出,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等。
農產品安全問題,關係到每家每戶。如果不進行標準化管理,很難從源頭上確保食品安全。農產品不是只有進入市場以後才進行監管的,而是要從生產的源頭抓起,只有從投入品抓起,才能真正確保食品安全。
另外,農產品銷售流通領域的問題也需要靠組織起來解決,我省農村夫妻店、食雜店仍然是農村生活消費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沿街叫賣、沿街為市、占道為市是農產品銷售的主要方法,交易方式落後。由於流通技術的滯後,我省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環節上的損失率高達25%-30%,遠遠高於發達國家果蔬損失率5%的水平。發達國家農產品超市銷售比例在70%以上。比如在日本,農民不自己賣東西,而是交給農協,由農協出售產品,也便於訂單式生產和一系列銷售服務。農協作為農民的合作組織,在組織農民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向農民提供生產資料購買、金融、保險、技術指導,促進農村城市化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