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背後的故事
微波武器的發展設想,在二戰落幕後塵封於戰勝國檔案櫃裡,少有問津。但隨著冷戰時期的到來,一連串陰差陽錯的事故,又使微波武器計劃再從幕後走到了台前。
1961年10月,蘇聯在新地島進行當量為6000萬噸梯恩梯的氫彈爆炸試驗。這顆氫彈一爆炸,造成美軍設在阿拉斯加的預警雷達和4000公里範圍內的高頻通信瞬間失靈,時間長達20小時。1962年7月,美國進行的代號為“星魚”的高空核爆炸使其7顆軍用衛星同時報廢。這一連串的事故引起了各國軍方的重視,是敵對國的秘密武器還是滲透破壞?各種懷疑層出不窮。為了弄清這一奇怪的現象,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研究,終於揭開了謎底:原來是高空核爆炸透射進大氣層,產生了不定向的高強度微波,它們對電子設備產生了巨大的破壞力。新的發現及後續的研究,讓人們意識到了微波作為武器應用的巨大破壞潛能。由此,微波武器研究開始從概念走向了實際,並拉開了一場製造新概念非核武器的大國競賽。
軍事應用的傳奇構想
而今,“新概念微波武器應用於未來戰爭”深深吸引了各軍事強國的眼球,促使他們紛紛推出了種種發展計劃。
電子系統的“殺手”。外軍研究表明,微波武器幾乎能夠攻擊所有帶電子部件的武器系統,高頻率微波輻射形成的瞬變電磁場,可使金屬表面產生感應電流,它們通過天線、導線、電纜和各種開口或縫隙耦合到衛星、導彈、飛機、艦艇、坦克、裝甲車輛等系統內部,會嚴重破壞各種敏感元件,如傳感器等,使元器件產生狀態反轉、擊穿,出現誤碼、記憶信息抹掉等。
隱形武器的“克星”。隱形武器除了具有獨特的氣動外形設計以減少雷達反射波之外,更重要的是採用吸波材料,來吸收雷達要探測的電磁波,但這種方法對付微波武器發射的高能量電磁波無疑是“引火燒身”,從而導致武器系統自身溫度迅速升高,直至燒毀。
非致命性作戰的“法寶”。不同強度的微波輻射,會使人的肌體出現不同程度的急性或慢性損傷。因此只要調節微波武器發射的微波輻射強度,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使敵方人員身體的生理功能發生紊亂(如煩躁、頭痛、記憶力減退、神經錯亂以及心臟功能衰竭等),導致其失去戰鬥能力。這同激光致盲、次聲致聾等有異曲同工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