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研發計劃一拖再拖,已成世界笑柄。這是幾經調整之後的計劃:F-35B應在2012年3月形成初始作戰能力,F-35A應在2013年3月形成初始作戰能力,F-35C應在2015年3月形成初始作戰能力,2016年開始大批量生產。
儘管這個計劃已經比初始計劃至少推遲4年,但目前看,目標仍然難保。去年夏,美國會要求在今年6月1日前再次修訂3種機型形成初始作戰能力時間表。據有關媒體預測,F-35完成初始作戰測試與評估至少要到2019年。
降低F-35戰技指標可能成為美國無奈選擇。只裝一台發動機,讓飛機推重比明顯不足、機動性低於預期備受詬病。隱身性不如F-22,不能超音速巡航,不能超機動,敏捷性大打折扣,跨音速加速性不好,內埋彈艙掛彈量十分有限,空戰和對地攻擊能力難達預期……難怪,按照標準說F-35是第四代戰鬥機也受到了質疑。
進度拖延、問題不斷,加上全球性通貨膨脹的推波助瀾,讓F-35的價格一路飈升。2001年估計,F-35A的平均單機採購成本為5020萬美元,F-35B和F-35C為6000萬美元。到2007年12月,平均單機購買成本飈升到9500萬美元。如今,日本採購F-35A的價格更是高得令人咋舌。2013年採購的2架,每架漲至1.66億美元。
裝備不起,採購洩氣
各合作夥伴國普遍感到了買不起的壓力,紛紛打退堂鼓,或減緩訂貨,或調整訂貨結構,或減少訂購量,甚至取消訂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