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1日電/最近幾年,“北極地區可能出現新冷戰”的話題頻頻見諸世界主流媒體。那麼,北極到底會不會爆發新冷戰?
“不會出現新冷戰,也不會出現軍事衝突。”3月15日,談及北極的未來,加拿大拉瓦爾大學地理系教授費雷德里克.拉薩爾這樣告訴記者。
北極新冷戰?資源開發引發軍事競爭
青年參考文章稱,北極地區資源相當豐富,其石油和天然氣儲量預計分別為900億桶和47萬億立方米,相當於全世界石油、天然氣儲藏量的13%和30%。
靠近北極地區的8個國家(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挪威、芬蘭、瑞典、冰島及丹麥),顯然對這裡的資源“垂涎欲滴”。1996年,8國和代表北極地區土著居民的團體,共同成立了北極理事會,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列為“北極圈共同議題”。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並未承認個別國家對北極的主權。但美、加、俄等國,卻以“沿岸200海里以內是本國專屬經濟區(EEZ)”為由,主張對北極的所有權。此外,北極的土著居民因紐特人、以及歐盟、德國、印度等,也希望能從北極“分一杯羹”。
從“西北航道”(加拿大宣稱為內海)到“北海航線”(俄羅斯宣稱為內海),再到波弗特海(加、美之間有爭議)、漢斯島(丹、加之間有爭議)以及羅蒙諾索夫海嶺(俄、丹、加3國有爭議),相關國家雖仍在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進行協商,但自2007年以來,這些國家已為搶占資源和擴大影響力,紛紛開始“大秀肌肉”。
俄羅斯於2007年8月打響了“北冰洋之戰”。俄國家杜馬副主席奇林加羅夫率領的俄羅斯探險隊,在位於北緯88度的羅蒙諾索夫海嶺(俄羅斯名)插上了俄羅斯國旗。
美國、加拿大、挪威和丹麥等北冰洋沿岸國家,顯然因此產生了被搶奪先機的危機感。因為插旗事件絕非單純的探險行為,它意味著領土糾紛的升級。
於是,2010年,美國海軍上將斯塔夫裡迪斯發出警告,如果世界領袖未能確保北極圈的和平,“該區域將迅速滑向競爭,甚或衝突”。
這番話絕非危言聳聽。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2010年8月25日,俄轟炸機靠近加拿大領土30英里處,加空軍隨之緊急出動CF-19戰鬥機編隊。在北冰洋上空,這樣的“空中秀”已不稀奇。
2011年8月,加拿大在巴芬島和埃爾斯米爾島附近舉行軍事演習,旨在顯示其在北極地區“永久性和季節性”的存在。這是加拿大歷史上在北極地區舉行的最大規模軍演。同年,美國也在北極舉行了軍演,還出動了包括核潛艇在內的艦隊。
相關國家頻頻展示“軍事肌肉”,顯然是為了在今後劃分北極領海權時“不吃虧”。俄新社稱,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北極大國”已向聯合國提交“擁有大部分北極大陸架”的申請,預計聯合國將於2014年作出決定。
《朝鮮日報》援引專家的話說:“北冰洋沿岸國家展開的無硝煙戰爭,使人想起了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