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俄羅斯來說,最新型的伊爾-476也將成為俄空軍的一種重要裝備,並會被大批量採購。根據俄國防部與烏里揚諾夫斯克“航空之星”公司在2012年10月5日簽署的合同,首批兩架伊爾-476將在2014年交付俄空軍,到2020年,該機的交付總量將達到39架。而就在該合同簽署前幾天,俄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曾明確表示,根據俄國家武器採購計劃,俄軍方今後將會獲得超過100架的伊爾-476運輸機。
眾所周知,伊爾-476是著名的伊爾-76重型軍用運輸機的深入改進型號。在上世紀70—80年代,位於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干飛機製造廠生產了900餘架伊爾-76系列運輸機。而在蘇聯解體後的20年時間里,該廠生產的伊爾-76卻僅略微超過20架。由於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在2005年拒絕將塔什干飛機製造廠並入俄聯合飛機製造公司,俄政府在2006年不得不決定將伊爾-76的生產工作轉至烏里揚諾夫斯克。與此同時,俄國內設計師還對原有機型的方案進行了一系列改進,最終推出了性能得到明顯改善的伊爾-476。不過,伊爾-476的投產日期卻一再遭到延誤。按照最初的設想,首架伊爾-476的樣機應在2009年裝配完畢,但實際的進度卻晚了兩年。此外,原計劃現在已經開始交付部隊的伊爾-476卻仍在進行測試。最新的消息是,這種新型運輸機將會在2015年之後開始批量交付俄空軍。
與俄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運-20項目的實施過程卻要順利得多。該機的研製工作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不過,其研製單位——西安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直到2006年才獲得首筆國家撥款,幾乎就在同時,俄“航空之星”公司也開始在烏里揚諾夫斯克建設用於組裝伊爾-476的裝配線。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對於俄羅斯來說,組裝伊爾-476仍算是恢復生產,而對於中國來說,一切都是從零開始。俄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專家瓦西里.卡申在接受《獨立報》採訪時指出,中國曾在2009—2011年間向俄羅斯訂購了239台D-30KP-2型發動機。他表示:“正式這些發動機被用來裝配中國的運-20運輸機。”可以很容易計算出的是,這批發動機可以幫助中國生產近60架重型運輸機——這一數字幾乎是俄軍方計劃在2020年前裝備的伊爾-476數量的1.5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