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廿年逾越萬名中國漁民南海遭侵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25 10:29:50  


  中評社香港3月25日電/漁業糾紛近一段時間以來成為東亞海域引發多國矛盾衝突的導火索。中國農業部南海區漁政局的統計顯示,1989年至2010年,在南海海域共有約750艘中國漁船、1.13萬名中國漁民遭到過外國船隻的攻擊、襲擾或扣留。南海周邊其他各國近年來相互之間漁船被驅逐、扣留事件也越來越頻繁,經常造成外交糾紛。

  近一段時間以來,《環球時報》記者赴柬埔寨、泰國和菲律賓等國採訪,許多當地官員表示,南海出現的由漁業引發的矛盾和互相爭奪漁業資源的亂象,很大程度上與南海周邊各方沒有有效的漁業協定相關。中外許多學者認為,雖然南海周邊各國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的劃分仍存在很大爭議,但在漁業領域的合作可以成為相關國家“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一個很好突破口,並由此向其他領域的合作擴展。中國和馬來西亞就已經進行了3次漁業合作談判,促成了中馬漁業合作論壇的召開。 

  菲漁民希望與中國漁民和平相處 

  3月上旬,《環球時報》記者從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驅車向西北方向行駛,大約3個小時左右就到了蘇比克灣附近一個以漁業為主的小鎮——奧龍加坡。奧龍加坡鎮位於菲律賓主島呂宋島西北部的三描禮士省,面臨南海,與黃巖島直線距離約為125海里。去年中菲黃巖島事件爆發之際,菲律賓曾單方面宣佈將黃巖島改名為帕納塔格礁,並劃入三描禮士省管轄範圍。 

  穿過蘇比克自由港,在一輛三輪摩托車的帶領下,記者找到當地最大的漁村——布瑞吉村。漁村約有居民1000多人,全部靠捕魚為生,村裡的主要建築是由簡易木板搭成的小屋,一個緊挨一個擠成一片。記者看到,當地政府為漁民修建的公共廁所也被村民改造成房屋,整個村子最好的建築是一棟用水泥磚搭建的基督教禱告室。 

  看到背著照相機的記者,不少孩子和漁民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說個不停,有的向記者兜售當地水果、有的說帶記者出海遊玩。一位叫喬治的漁民在讀一本小說,他對記者說,“村裡的漁民世代以捕魚為生,說不清有多少年了,雖然不算富裕,但生活沒有問題,不出海時就聚在這裡打發時光,或者賣點小東西補貼家用,但去年中菲發生衝突時,漁民捕魚受到影響,出海的次數也減少了。” 

  儘管得知我們是中國記者,村裡的人並沒有減少熱情,他們向記者一邊比劃一邊用簡單的英語講述他們的捕魚生活——“最多的時候能捕4000公斤”、“有時候一出海就是一周”、“巴拉望那邊的金槍魚很多”。在村裡,一個叫霍斯裡多的漁老闆是最富的,擁有能夠遠航的捕撈船。以前他經常去黃巖島一帶海域捕魚。不過,去年中菲黃巖島爭端期間,他有好幾個月沒去那一帶海域。霍斯裡多告訴記者,那裡的金槍魚、紅魚、石斑魚資源非常豐富,他一般一次能捕三四噸,能賣好價錢。 

  霍斯裡多說,以前,黃巖島海域有菲律賓漁船,也有中國、越南等國的漁船。對於中菲之間的衝突,他對記者真誠地說,“出海捕魚很多時候是碰運氣、時多時少,可家裡的開銷一樣都不能少。近海的魚少了,想捕到好價錢的魚就得到遠處。在海上,各國漁民都是朋友,彼此有個照應挺好的。中國的漁船經常會給我們這些小船一些水和燃料,我們就送給他們一些漁獲。漁民都不希望國家之間有爭執,希望能夠回到以前大家一起捕魚、和諧相處的日子。” 

  南海各國漁業糾紛迅速增多 

  在南海周邊許多國家,漁業都是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在越南,從事水產加工出口的從業人員超過400萬,常年出海捕魚的漁民約有60萬,越南2012年水產出口總額為62億美元,繼紡織品、鞋帽之後成為出口創匯的重點領域;在柬埔寨,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3%,漁業產值則占農業生產總值的1/4,柬至少有600萬人專業或副業從事捕魚,佔全國人口的40%以上。泰國漁業的年產量約為400萬噸,其中海洋漁業占50.61%;菲律賓是全球第五大漁業生產國,僅次於中國、印尼、印度和日本,每年生產魚類、貝類、海帶等海產品達500多萬噸。 

  雖然東南亞許多國家都是漁業大國,但近些年來,這些國家都遭遇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少的困境。在泰國灣沿岸捕魚的猜武對記者抱怨說,在海上捕大半天,才撈到幾公斤魚,而且都是價錢不高的小魚,值錢的金槍魚等早就捕不到了,不知道以後怎麼辦?泰國羅勇府港口工作人員巴瑟對記者說,泰國灣東部漁業研究與發展中心的考察船剛進行了一周左右的海上調查,涵蓋泰國灣東部海域,到達柬埔寨水域,調查結果顯示漁業資源匱乏,不少漁民表示捕獲量減少。調查數據顯示,泰國灣淺海的漁業資源減少了40%。 

  沿岸漁業資源的減少迫使更多的漁船到其他海域捕魚,也使南海周邊國家漁業糾紛迅速增多。泰國漁業廳海洋漁業研究和發展局局長瑪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隨著本國海域魚類資源的減少,一些船隻到其他國家海域捕撈,主要集中在鄰國的專屬經濟區內。”據稱,泰國每年有3000-4000艘漁船到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尼,越南,菲律賓等海域作業,遠的要到印度洋那邊去,例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國海域。 

  瑪諾稱,前往他國海域捕撈前,漁民都要向泰國相關部門提出申請,待批准後才能前往進行捕撈作業。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在這裡,非法越界進入他國海域捕撈十分猖獗。在泰國羅勇府港口,記者看到泰國方面扣留的大量越南非法漁船。羅勇府港口工作人員巴瑟告訴記者,泰國面臨非法漁船的困擾,經常有越南漁船進入泰國灣泰國水域,多的時候甚至有數百艘外國漁船非法捕撈。這些漁船都是大船,漁政船難以應付,許多時候不得不由泰國海軍負責處理。他同時也承認,也有泰國漁船非法赴柬埔寨捕魚。 

  在發生漁業糾紛的各國中,類似柬埔寨這樣執法力量不強的國家顯得十分吃虧。在柬埔寨最大港口西哈努克港,《環球時報》記者跟隨當地漁業局長棟薩阿登上一艘漁政船,船頭上銹跡斑斑的機槍用塑料布蒙得嚴嚴實實,幾乎就是個擺設。駛離港口後,記者看到三三兩兩的漁船在海上捕魚,但基本上都是小漁船傳統的手工作業,漁網也不大。漁政船行駛半小時後,下起大雨,海上的風浪也大起來,這條不大的木船開始顛簸。棟薩阿稱,柬埔寨全國的海上漁政船僅有4艘,船隻不大,遇到風浪就很少駛向深海了,這條船最遠才航行過50多海裡。而且漁政船的時速僅9海里,有時遇到非法進入泰國灣柬埔寨海域捕魚的越南和泰國船隻,根本追不上它們,因為那些大船幾乎都有柬埔寨漁政船兩倍大。 

  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未簽漁業協定 

  由於沿岸漁業資源枯竭,南海周邊各國漁船紛紛加大爭奪遠洋漁業資源的力度。但2002年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沒有涉及漁業問題,而現階段南海聲索方發生的矛盾和衝突許多是因漁業糾紛而起。中國與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文萊等南海聲索國之間未簽訂漁業協定,給漁業糾紛埋下的隱患更大。有分析稱,《宣言》簽訂時並沒有涉及漁業合作領域,一是因為漁業屬於低敏感度的海洋資源;二是因為漁業資源本身具有國際性和高度洄游性,無法從根本上界定資源所屬國家的範圍,而能夠明確的漁業捕撈權在此之前也沒有獲得解決。 

  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國強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南海對中國和周邊國家都是重要漁場,是他們獲取漁業資源的重要區域。糾紛首先是漁業資源方面的衝突,同時背後也有爭奪海洋權益的政治因素。 

  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認為,南海周邊各國漁業糾紛頻發存在經濟原因。南海周邊國家經濟發展,人口增加,漁民的生存越來越依賴南海漁業資源。大家都在這裡捕撈,爭搶資源的情況必然會發生。他認為,除了經濟原因,南海漁業糾紛頻發有領土主權和海洋管轄權爭議這一背景。一些南海主權聲索國通過打漁業活動的牌來加強存在。它們想通過抓扣中國在南沙從事捕撈活動的漁民,造成它們實際管轄南沙爭議海域的事實。 

  吳士存認為,為避免頻繁發生漁業糾紛,在合理確定漁貨量的前提下,出於保護南海漁業資源的目的,有必要與其他國家協商簽署漁業協定。但短期內簽署這樣的漁業協定有很大困難。中國希望與其他國家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框架下,在中國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前提下簽署漁業協定,但是有些國家缺乏誠意,因此在南海地區搞一個共同認可的漁業合作協定會非常困難。將來有可能“先易後難”,可以和一些國家,比如馬來西亞、文萊通過雙邊途徑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和馬來西亞已經進行了3次漁業合作談判,促成了中馬漁業合作論壇的召開。 

  漁業能否成為爭議海域“共同開發”的突破口 

  泰國漁業局從事公海漁業和公海經濟發展研究的專家他納叻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遠海捕魚已經從捕魚自由進入漁業資源管理時代。在東南亞,有很多國家的漁船都前往公海或者其他國家專屬經濟區捕魚,這更應促進相關國家通過談判簽署協定。他說:“對於存在主權爭議的海域,相關國家合作開發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各方不要過度強調對爭議地區的控制,要強調共同開發、利益分享,這有助於減少爭端。各方可以通過談判達成協議、制定合理規則,開發爭議海域各類資源,共同受益。否則都將失去利用這些資源的機會。” 

  他納叻認為,目前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海洋漁業捕撈能力相差不大,有條件進行漁業合作,各國合作開發利用漁業資源將有助於減少政治紛爭,通過漁業合作的加強,還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信任感”。 

  菲律賓漁業與水產局副局長塔比奧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菲律賓農業部與中國農業部有一定的合作,希望中菲在漁業領域能夠有更多合作,這也將對中菲關係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塔比奧斯特別提到,他本人和中國農業部官員曾有著良好的私人友誼,即使在去年中菲黃巖島爭端之際,他同中國農業部官員之間的聯繫也沒有中斷。“事實上,黃巖島危機最後告一段落也要歸功於中菲漁業部門的‘聯手’應對,對黃巖島海域宣佈實行各自的禁漁令,這一默契的舉動,極大地緩解了當時緊張的中菲對峙局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