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美國成功在中東推廣其價值觀。自二戰結束後,美國一直有“輸出民主”的傳統,伊拉克就是美國“大中東計劃”的拼圖之一。美國打伊拉克戰爭的一個深層目的,就是徹底瓦解以薩達姆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推廣美國的價值觀。
開戰之前,小布什就宣稱他的目的是要為中東地區樹立一個民主的樣板,進而向整個阿拉伯世界實行民主輻射,為建立一個美國治下的世界新秩序開辟道路。美國通過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建立了民選的親美政府,終結了伊拉克復興黨多年的統治,重構了伊拉克政治與社會生態格局。伊拉克由原來的共和國通過全民公決形式確立為聯邦制國家。戰爭之後,伊拉克的權力結構發生逆轉,什葉派和庫爾德人步入權力中心,改變了伊拉克數百年來遜尼派少數居於壟斷和統治地位的權力結構。
在短短幾年時間裡,伊拉克“民主政治”框架從無到有,完成了西方國家幾十年乃至上百年走過的道路。在“伊拉克效應”帶動下,加之美國不斷在中東推廣和鼓吹其“普世價值”,巴勒斯坦、黎巴嫩、沙特、埃及等國先後在民眾抗議及國內騷亂的重壓下舉行總統、議會或地方選舉。
第四,美國有效維護了美國在中東的經濟利益。文章稱,伊戰近十年來,美國斥資600億美元用於伊拉克戰後重建,平均每天花費超過1500萬美元。當前,伊拉克經濟重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十年來伊拉克的整體經濟狀況逐漸好轉,2012年更是達到了 9%的增長率,當年大批逃離家園的戰爭難民逐步返鄉,2003年後伊拉克國內手機用戶翻了125倍,互聯網接入數量從 4500飈升至 1600萬,伊拉克經濟正在逐步與世界接軌。伊拉克經濟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石油收入大約占伊拉克國內生產總值的70%、財政收入的95%,伊拉克戰後石油業發展迅速,目前日石油出口已達220多萬桶,是200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13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就伊戰結束談話稱伊拉克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速將超越中國和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