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百家講壇》別再迎合國人喜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07 09:24:50  


  中評社香港4月7日電/《百家講壇》好久沒有推出重量級的說書人了。雖然標榜“架起專家和百姓的橋梁”,可實際上,欄目秉承的仍是勾欄、瓦肆、天橋、茶館的路子,架起的是百姓和歷史故事的橋梁,換湯不換藥。
 
  過去的百家講壇,還講些蝴蝶啦、黑洞啦,結果收視率墊底。好,那就講皇帝,講“三國”,講《論語》,結果大受歡迎。看來,“賽先生”不太受中國人民待見,要把“萬惡的收視率”提上去還是得靠老祖宗。
 
  有人說,中國人喜歡歷史。不對,如果是那樣的話,人們應該愛看《三國志》而不是《三國演義》。確切說,中國人喜歡歷史故事。這一點,陸游早就看出來了:“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
 
  經濟學講理性不講道德,如果需求低俗,那麼供給也就不用高尚。既然需求方愛聽歷史故事,那麼供給方自然就要變著法生產了。最常見的生產方式就是像以《百家講壇》為代表的各種講堂、論壇,“請”專家學者出來,把文言翻譯成白話,把《二十四史》講成《故事會》。
 
  這樣一來,國學火了,講國學的專家也火了。古時說書說得好的,柳敬亭,“一日說一回,定價一兩,十日前先送書帕下定,常不得空。”(據張岱《陶庵夢憶》)今天說書說得好的,于丹,2007年版稅就過千萬元,頻繁奔波於各種活動中。中華書局也靠著出“于丹雞湯”而一舉扭虧為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