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6日電/習近平作為中國國家元首第一次出訪,九天之間訪問了俄羅斯、坦桑尼亞、南非、剛果(布)四國,並參加了金磚國家首腦德班峰會。習近平在外交舞台的亮相之行,為觀察中國新領導集體的外交思路提供了良機。筆者以為,最大的看點有三。
紐約時報中文網刊文稱,習近平選擇俄羅斯與非洲國家作為訪問目的地,有人說這是中國外交戰略重心的調整,筆者認為未必。美國重返亞太帶來的地緣政治變動,是中國外交需要破解的戰略難題,訪問俄羅斯和非洲更多地是一種見招拆招的地緣政治手段,並不意味著中美關係在中國外交中的地位下降。
地緣政治基本上框定了大國崛起的空間。習近平首訪俄羅斯意在夯實中國走向海洋的陸上安全框架,除了與俄羅斯簽訂油氣開發協議和軍事訂購大單之外,中俄聯合聲明中明確了對彼此的地緣安全承諾:“在涉及對方主權、領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
自2010年以來,中國周邊安全態勢惡化:釣魚島、南海諸島爭端趨向緊張;朝鮮核試不斷挑戰半島無核化底線。作為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中國強化海洋權益的同時,必須有穩固的陸上安全。因此,中俄之間“相互堅定支持”是為一個重要的安全保障。
中國陸上政治影響的邊界已經劃定,即中俄邊界以及中俄聯手打造的上海合作組織,而海洋則是未來中國可大力拓展地緣空間的領域。中國在西太平洋方向受到美國為中心的軍事同盟體系遏制(如“日美同盟”),在印度洋方向則有很大的戰略發展空間。
中國經濟需要非洲化解資源與市場瓶頸。中國與坦桑尼亞簽訂合同建設巴加莫約港,在非洲大陸找到了一個立足點,加上與印度洋上馬達加斯加、塞舌爾、馬爾代夫、斯里蘭卡等島國的合作,中國的印度洋戰略也愈加清晰。
習近平首訪俄羅斯與非洲三國看似沒有直接關聯,實則拓展了中國地緣空間的邊界。地緣外交讓中國外交骨架堅實。
經濟外交豐滿血肉
習近平參加金磚國家首腦峰會期間,李克強正在經濟發達的東南地區調研,謀劃中國經濟的升級空間。中國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出口與投資驅動的模式已經顯出疲態。習近平此次出訪除了推進與俄羅斯、非洲國家在能源、基礎設施、農業等領域的合作,還將金磚國家全力打造為中國經濟外交的新舞台。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金磚國家由多邊論壇逐漸向國際組織轉變,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德班峰會取得了三項突破:工商理事會、開發銀行與應急基金;金磚國家在商務、金融、貨幣領域的合作初步制度化。中國為應急基金出資410億美元,可以推測在未來這個“金磚版IMF”中將發揮主導作用。
此外,中國與巴西還簽署了1300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進一步擴大本幣結算的份額。美元的主導地位和貶值壓力是金磚國家抱團取暖的重要基礎。2010年起,中國大力實施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作為增加對國際貨幣體系話語權的一個戰略目標。
與七國集團相比,金磚國家間的合作還遠不成熟,但中國的經濟外交正在這一過程中,積累經驗、走向成熟。2012年10月,中國外交部成立了國際經濟司,此前商務部、財政部以及央行也都設立了從事經濟外交的國際司,突顯經濟外交在中國外交中的分量在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