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1日電/隨著美國、韓國和朝鮮的緊張過招和顯示力量,朝鮮半島的局勢到了惡化的邊緣。有軍事專家認為,華盛頓借此次美韓軍演之機,不僅“挑逗”朝鮮,為增兵亞太造勢,而且操練了一次“全球打擊”的新戰術。事實上,美國正在逐步具備從本土發起全球打擊的能力。如果一切都能按照預定計劃進行,那麼美軍的遠程打擊能力有望在10年內發生質變。
美國的全球打擊之路
新民晚報刊文稱,過去航母戰鬥群之所以被視為美國武力干涉能力和打擊能力的標誌,主要是因為它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趕到危機地區,並依靠艦載機進行威懾或攻擊。然而,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以及戰略形勢的變化,航母戰鬥群暴露出越來越多的不足。
首先,航母戰鬥群從部署地趕到危機地區至少需要數天,逐漸不能滿足美國“掌控局勢”的要求。其次,航母艦載機的作戰航程有限,且不具備隱身突防能力,面對擁有中遠程導彈攻擊能力的對手時,優勢並不明顯。既然艦載機的打擊力不足,使用陸基飛機就非常有必要。但在一個特定區域裡,並不一定總是存在美軍的陸基飛機,即便有,要想獲得部署國的授權,從該國領土上起飛以及飛越鄰國領空還面臨很大困難。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86年4月“懲罰”利比亞的“黃金峽穀”行動。當時美軍雖然得到了英國允許,戰機可以從英國領土上起飛;但是法國和西班牙卻拒絕美軍戰機飛越其領空,結果美軍戰機不得不多繞道2900公里。
也就是從那次行動後,美軍認識到必須發展更快速的打擊能力,減少對盟國基地的依賴。2003年,美國賦予戰略司令部一項名為“全球打擊”的新任務。次年,戰略司令部拿出一份“全球打擊計劃書”。按照該計劃書,用於全球打擊的武器也包括核武器,但本文只涉及使用常規武器和戰術進行全球打擊。
朝鮮會成首個試驗品?
香港《軍事家》雜誌指出,從純軍事角度看,如果美國想打擊朝鮮的核資產,幾乎所有的打擊力量都可以來自美國本土。最可能使用的武器就是20架B-2隱身戰略轟炸機。每架B-2能攜帶8枚重型制導鑽地炸彈(每枚重約2噸)或1枚重達15噸的MOP巨型鑽地炸彈。此外,B-2A轟炸機航程遠的特點也可以增加打擊優勢。在具體行動時,日本和韓國領空可以成為B-2的進擊路線,從東西海岸和韓國方向實施夾擊。一旦面臨這種狀況,朝鮮的防空系統很可能顧此失彼。
除B-2轟炸機外,另一種可能被美軍使用的武器是戰斧巡航導彈。這種導彈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首次使用,其後在不同的行動中使用了數百枚。2004年,一種新版本的戰斧巡航導彈開始服役,其最大特點是具有雙向數據傳輸能力。作戰時,新版“戰斧”能在擊中目標前經由衛星通信向指揮部傳送目標圖像,供指揮部實時評估攻擊結果。新版“戰斧”還具有“召喚導引”能力,即能在飛行途中接受新指令。可以設想這樣一種場景:數枚新版“戰斧”被先後發射,用於打擊同一個目標,以便“確保摧毀”;如果該目標被前幾枚導彈摧毀,則其餘導彈中途解除原攻擊指令,接受新指令改變攻擊目標。如果某個重要目標在經歷多輪導彈攻擊後依然沒有被摧毀,指揮部還可以迅速召喚正在附近飛行的其他戰斧導彈繼續攻擊。
最有可能發射戰斧導彈的平台是美國海軍的4艘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核潛艇可攜帶154枚巡航導彈。相比之下,美國一支典型航母打擊群只裝備120枚到180枚巡航導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