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林本部長等外務考試第15期左右的外交官稱為第一代中國通,那麼外務考試第20期左右的外交官就可以稱為第二代。這些人裡有很多人都曾在1992年中韓建交後到中國本土進行過研修。
現在外交部裡到中國本土研修過的人大約有50~60多人。東北亞局長朴俊勇(音,第20期)、在外同胞領事局審議官李英浩(音,第22期)和東北亞審議官李尚德(音,第22期)等人都可算做先鋒。在這些人裡,身為女性外交官的開發合作局長朴銀夏(第19期)和開發合作審議官吳英姝(音,第22期)不僅是中國專家,也是多邊外交專家。據悉,朴銀夏在2005年擔任駐華大使參贊後,現在仍與很多中國外交官保持著練習問候。除此之外,在中國工作8年以上的東北亞第2課長朴基俊(音,第28期)、和平體製課長金英完(音,第27期)、在外國民保護課長洪順昌(音,第29期)、核能協定組長金健(音,第23期)等也被認為是下一代中國通。
外交官們對工作的喜愛度也早就從“北美>日本>中國”轉變為了“北美>中國>日本”。外交部人事負責人表示“從10年前開始,對中國的喜愛度就在持續增加”,“現在與美國和聯合國一樣,前往中國也是人氣最高的職務”。隨著對中國外交的重要性持續增大,外交部2011年在東北亞局內新設了中國課,曾經只有8名負責中國的外交官,現在也增加到了28人。前外交部部長金星煥在退休前還表示“東北亞局在2012年似乎承擔了整個外交部80%的業務”。
迄今為止,前駐華大使金夏中或前駐香港總領事石東演等人一直被稱為中國通的“教父”,但其後這方面的後進人才有些薄弱。甚至還有傳聞說李明博前總統時期曾經想任命中國通為外交部第一副部長,但因缺乏人才而作罷。
外交部相關負責人展望道“培養外交官需要15年~20年以上”,“大約在5年後,更了解中國的中國通出身的人可能會走到外交一線上”。中國專家高麗大學的名譽教授徐鎮英表示“我們需要的不是只了解中國的中國通,而是了解西方並能讀懂中國方向的具有綜合視角的外交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