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捐”反映對內地慈善的憂慮,建議內地加強監管,提高透明度
香港報業公會會長李祖澤認為,香港此次“抗捐事件”影響力頗大,甚至擴大到特區政府和立法會,根本上說反映了社會對內地慈善機制和救災機制缺乏信心,特別是對貪腐情況的憂慮。
有反對撥款的議員質疑,在缺乏妥善監督下,特區政府對四川的捐款會淪為部分內地官員貪污和牟利的工具,建議特區政府以物資直接協助救災。同時有議員提議,特區政府應該將賑災資金讓有誠信的非政府組織來申請,而不是直接捐給內地政府,否則一旦捐款到不了災民手中就可惜了。
實際上,在香港特區援建四川的項目中,曾經發生過一起慈善負面新聞。由香港教聯會出資200萬港元負責援建的綿陽民族中學,在建成不足一年,且在沒有知會香港方面的情況下,突然被拆並改建為商場。特區政府後來收回所捐200萬港元,事件雖得到妥善解決,但事件背後所反映的慈善機制不健全、不透明卻發人深省。
李祖澤建議,內地應加強慈善機構的公開和透明度。不過他強調,捐款與加強監管並不矛盾,現階段災情緊急,救災如救火,撥款是理所應當的,二者可以同時進行。
李祖澤表示,從整體上看,港人是熱心公益的,積極援助災區人民。所謂的“抗捐”只是對捐款流向的質疑,對慈善機構的質疑,對政府重建工程的質疑。
正如香港立法會議員譚耀宗所說,內地有關部門必須加強賑災款項的監察和管理,提高賑災款運用的透明度,確保善款能用得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