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廣邀兩岸重量級學者,共同主辦兩岸關係走向研討會。 |
中評社台北5月23日電(記者 倪鴻祥)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今日主辦兩岸關係走向研討會,台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楊開煌表示,只要著力於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層面的政策作為,不會沒有成績。
文大社科院與中山陸研所合辦的“2013年多元角度觀察:兩岸關係走向學術研討會”在陽明山文大曉峰國際會議廳舉行由文大社科院長邵宗海主持開幕式,文大政治系特約教授曹俊漢主持第一場研討會,主題為“台北觀點下的兩岸關係”。
楊開煌表示,政治認同是當前兩岸認同中最困難也最關鍵的一部份,兩岸必需建構從和平發展與民族復興的理論基礎;只要著力於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層面的政策作為,這些作為不會沒有成績,但也不是沒有障礙,障礙不消除,就很難期待兩岸關係品質和效益的提升。
楊開煌指出,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法是從兩岸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四個方向,強化兩岸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認同;目前經濟認同是最容易著力的一個方面;中華文化的認同也是強化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的精神基礎和價值紐帶;社會認同方面,兩岸應建立更多、更緊密的姐妹市,以便建構兩岸地方政府之間,定期、長期、有效的交往、合作,進行地方發展的策略聯盟,更進一步有效的整合兩岸地方的精英和人民,自然就強化兩岸民眾的社會認同
大陸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志懷表示,和平統一對中國來講始終是一貫的,但從50代講武力解放到70年代講和平統一,胡錦濤時期講和平發展,所以中國對台政策現在比過去更寬鬆、更有彈性、更包容,這是因為對和平統一的理論更具自信;台獨問題對兩岸而言都是一個挑戰;至於中華民族復興,過去中國有不少學者都提出論述與看法,相信可以作為重要論述基礎。
文大政治系副教授王綺年從“兩岸互動的台灣意象”的角度表示,兩岸是否進入政治對話的層次議題上,明顯可以看出各自的立場;其實經歷20年的互動,兩岸政經社各層面之間的差異性才逐漸被凸顯出來,雙方互動進一步深化的障礙也開始浮上檯面,兩岸經貿交流的深化是否真的能化解兩岸長期隔閡與政治對立所造成的不信任感,並達到政治互動的目標,只有交給時間去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