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芯(廣西南寧 學生)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通知,要求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活動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以及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戶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等。然而,頭頂“清華光環”的博士生陳同學在投簡歷時由於本科學歷非“985”高校而遭到淘汰。除此之外,大部分求職者也認為,在找工作的實際過程中,“沒有文件中的那麼公平”,“學歷歧視”現象仍普遍存在。
在以往的畢業季中,大部分知名企事業單位都傾向於招收名牌大學畢業生或者在專業領域內排名靠前的大學畢業生,有的單位甚至對研究生的本科畢業學校也有所要求,這被網友戲謔為“學歷查三代”。統計表明,國內七成多的高校畢業生遭受過就業歧視,90%以上的招聘廣告中含有歧視性條款,而中國每年的高校應屆畢業生有九成多來自於非211、985等名牌高校。在用人單位看來,名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相對高於普通院校,比較有保障,直接從名校招人省時省力;但這對於有能力、但學歷不夠“漂亮”的畢業生來說並不公平。教育部雖然出台了“三個禁止”規定,但如果用人單位有意規避禁令,即使不在明面上要求“985”或者“211”學歷,也會以“能力不符合崗位要求”或者“不適合企業”等說辭委婉拒絕普通高校生,“學歷歧視”則會進一步轉化為“學歷潛規則”。
專家認為,學歷歧視現象還得靠社會觀念的改變及高校教育的結構調整來緩解。學歷歧視的根源可追溯至1999年全國高校擴招,之後其直接導致的學歷教育“過剩”和技能教育“稀缺”與社會就業的實際崗位要求脫節;而傳統社會觀念裡的“名牌大學”在招聘者眼裡儼然等同於“精英產地”,普通高校本科和成人高考、函授等再教育學歷在招聘者看來並不足以成為進入名企的“敲門磚”。
但既然暫時無法改變客觀的社會環境,畢業生面對就業時遇到的“學歷潛規則”就應當有所對策,除了了解自身優劣、明確就業規劃、有目的有準備有針對性地投放簡歷外,還應擺正心態,充實自身能力,找准自身定位,敢於吃苦耐勞從基層做起,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機遇不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