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壁壘、“夾肉餅”
梁楠開始為孩子鋪設“退路”——讓孩子以港籍返回內地讀書。新難題卻接踵而至。2012年9月,深圳市落實公立小學不收港澳生的政策,向“雙非”兒童關閉大門。私立學校的學位由此變得供不應求。
“錄取小學生的比例是10∶1,比高考還難。”一位李姓媽媽說。她還在深圳一所私立學校見過六七歲的孩子們手持各種獎狀證書排隊面試,深感殘酷。
2013年5月25日一場深港跨境學童論壇現場,多位“雙非”父母也向南方周末表示:“以往雙非孩子上公立學校,交‘贊助費’就可以,現在不行了,反而外籍或台灣籍孩子卻可以。”
梁楠感到意外,她沒有想到,阻攔兒子上內地學校的壁壘,竟是曾引以為豪的香港身份。這個曾經拼命以求的東西竟成累贅多餘,有人在論壇裡吐槽——“就像燙手山芋,食之無味,棄之不得”。
“那就徹底退出(港籍)吧。”梁楠打算。但事情卻變得更複雜,由於陸港兩地實行不同的戶籍制度。根據內地相關條例,一個自然人只能在一個地方登記為常住人口,即居港權與內地戶口不可兼有,一定要放棄其一。
梁楠前往派出所咨詢,被告知要為孩子上戶口“必須放棄香港身份”。香港入境事務處的答覆是:香港居留權的原則是“一經擁有,永不喪失”,“香港現行法例並無放棄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條款”。
這成為一個難解的悖論。在香港,公民身份的確立實行“落地原則”,只要一出生就自然擁有且很難自由放棄,但內地的戶籍制度又執行單一戶籍原則,將這些“雙非”家庭推進兩難的境地。
“我們是真正的夾肉餅。”另一位家長在論壇中感嘆。處於兩地夾縫的“灰色地帶”,“雙非”父母只得鋌而走險——既然需要內地戶口,與之衝突的香港身份又無法放棄,為了孩子,“不如兼得魚和熊掌,不擇手段讓二者並存吧。”
“原來中國籍是世上最難入的”
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梁楠不約而同產生同樣的想法。在“深圳房網”、“生兒育女社區”、“眼界網香港生子版”幾大論壇中,雙非家長們無時無刻不在熱烈討論。只是情況已悄然發生變化。以前,“香港生子攻略”、“赴港生產日記”等議題炙手可熱,不少像梁楠一樣抱著“香港夢”的主婦也一度從這裡獲取動力。
如今,她卻發現另一些議題在悄然“升溫”:有沒有人後悔去香港,如何給孩子上內地戶口,如何放棄香港身份等。即便是探討擇校問題,家長們也繞不開對戶籍議題展開一番辯論。
給兒子上內地戶籍成為梁楠一家最大的問題。丈夫張侃是生意人,往返於北京深圳。梁楠一周七日有五天在香港陪讀,剩下兩日,累計一日“折騰”在往返路上,過關、查證,幫親友捎帶港貨。最後一日,才能和兒子回到深圳家中。若碰巧丈夫出差,他們便與“異地”無異。
“現在我只想孩子能盡快拿到內地戶籍,一家團聚,回到原點。”梁楠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