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雪龍號破冰船在北極航行。 |
中評社香港6月5日電/俄羅斯之聲6月4日報道《“中國破冰船”在北極的行駛路線:介於政治與生態之間》,摘要如下:
中國對北極的興趣是在不久前形成的。大約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本世紀初,即中國成為世界性大國的時候。中國已無法對北極置若罔聞,因為它有可能在該地區獲得新的戰略資源。世界1/3的碳氫能源和礦物資源被證實藏於北極高緯度地區,而且這些資源尚未被瓜分。
中國的興趣還源於不斷增長的運輸需求。從海上安全角度看,經過馬六甲海峽和其他南部海峽的傳統海上運輸線路正變得愈發脆弱。然而,運輸強度卻在不斷增長。從這點看,新的北方海上航線對中國來說是理想的選擇。在這些航線中有俄羅斯北方海上航線、美國-加拿大航線和穿過挪威、冰島及其他國家石油天然氣大陸架的近極地航線。
中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可破1.5米厚的柴油動力破冰船。另一艘可破3.5米-4米厚冰的核動力破冰船也將下水。對中國來說,暫時還未排上日程的近極地航線尤顯珍貴。通過這條航線,中國可將部分貨物以更小的花費向歐洲往返運輸,從而賺取數以千億計的美元。
對中國在北極的政策進行分析,需對俄羅斯學者阿.伊萬諾夫斯基的結論給予關注。他認為,軍事戰略是關鍵性考量。“獲得碳氫能源以及其他各種北極地區的礦產,(對中國來說)僅具從屬性意義。”其主要興趣在於地緣政治,其中包括在其他列強中爭奪自己的位置。
在北極角逐中,中國在起步階段就未曾占據優勢位置,於是中國試圖通過加強和北極理事會個別國家的雙邊關係來彌補“先天不足”。冰島是中國在北極理事會的主要院外活動國。雷克雅未克勸說同行接納北京為常任成員國,可以吸引中國對本地區生態工作及共同開發方面的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