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4日電/英國廣播公司(BBC)對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視公眾隱私的“棱鏡”項目進行瞭解答。根據斯諾登披露的文件,美國國家安全局可以接觸到大量個人聊天日誌、存儲的數據、語音通信、文件傳輸、個人社交網絡數據。
文件稱,這個名為“棱鏡”的項目還可以使情報人員通過“後門”進入9家主要科技公司的服務器,包括微軟、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國在線、Skype、YouTube、蘋果。這些公司的服務器處理和存放大量信息,包括個人在社交媒體的私密信息、網絡聊天記錄、互聯網搜索記錄。所有涉事公司都否認參與“棱鏡”項目,“棱鏡”項目的具體運作情況目前仍不清楚。
數據保護法律哪去了?
各國就數據保護制定有不同法律,但這些法律傾向于規範公司可以保存何種客戶數據、拿這些數據做什麼、能保存多長時間,而不是管理政府活動。
大多數公司的隱私政策包括一個條款,該條款稱在收到合法請求的情況下,它們將會共享信息,以及有關其它監控的細心措詞。例如,Facebook的隱私政策稱:“我們將使用用戶上傳的信息阻止可能的非法活動。”
我們是否遭到了監視?
官員們通常會辯稱,阻止恐怖主義高於保護隱私權。奧巴馬9日在對美國的監視方法進行辯護時稱:“你不能在擁有100%安全的情況下同時擁有100%隱私、100%便利。”英國外交大臣黑格在接受採訪時稱,英國的守法公民永遠不會知道政府部門為了阻止你的身份被盜或者挫敗恐怖襲擊所作的一切事情。
住在哪個國家有區別嗎?
用戶數據(例如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活動)並不總是存儲在用戶自身所在的國家里。例如,Facebook在其隱私條款中稱,所有用戶必須同意他們的數據“被轉送和存儲在美國”。美國2001年的愛國者法案給予美國政府使用按這種方式存儲的歐洲數據新的權力。
這對於使用互聯網意味著什麼?
黑格堅持稱,守法公民沒有什麼可以擔憂的,以國家或者全球安全名義進行的監控活動沒有“選擇退出”的合法方式。
“隱私國際”認為:“由於世界主要技術公司的總部都在美國,那些參與我們互聯世界、使用谷歌或者SKYPE的人士的隱私都可能被棱鏡項目所侵犯。美國政府可能接觸到世界的大部分數據。”J172
事件進展
曝光者:美國入侵中國電腦多年
“棱鏡”曝光者斯諾登12日向媒體披露了更多美國政府監控計劃的細節,並指出,美國多年來有超過六萬一千項入侵全球各地電腦的行動,其中數以百計的目標為中國香港和中國大陸的電腦系統。
斯諾登指出,美國情報系統的監控網絡覆蓋全球各地,入侵目標都是網絡中樞,情報人員不用逐一入侵每台電腦就能攫取大量電腦信息,例如香港中文大學就是目標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