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盡可能地把小說寫成塗自強的個人命運。但事實上,無論怎麼寫,他的悲傷也不只是個人的。”方方說。
誰來解答塗自強之問
30多年前,潘曉在《中國青年》上發出“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的困惑,引發了一場全國青年關於人生意義是“為人”還是“為己”的大討論。方方當時正是一個大學生,也在學校參與了討論。她堅信“只要個人奮鬥有出路,這個國家的未來就有出路”。然而,個人奮鬥在今天似乎遭遇了新的質疑。
塗自強在一家餐館打工掙錢時,一個大廚說了這樣一番話:“窮人的孩子,讀了也是白讀,4年出來,照樣找不到事做。有錢人家孩子,同樣也是白讀,因為不讀書也能找到好工作。”
“塗自強們即使努力奮鬥,也不見得有個好前程;反觀另一些人,或許什麼都不做,但照樣過上好日子。”對這種不公平帶來的後果,方方深感憂慮:“年輕人的內心會失衡, 會仇恨和憤怒。他們或者索性放棄,或者不擇手段。當然也有人以加倍的努力繼續打拼,但在肉體、心靈、時間上,必然付出沉重的代價,就像塗自強那樣。”
方方說:“靠個人奮鬥上升的道路一旦被堵,取而代之的是拼爹、拼錢、拼關係,那國家的未來將沒有出路。”小說結尾,方方借塗自強的大學同學之口,問了一句話:“這果然就只是你的個人悲傷嗎?”
塗自強是否只是“徒自強”?塗自強的悲傷是否只是個人悲傷?症結在哪裡?怎麼辦?這些小說背後的問題,期待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