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陳淞山:兩岸關係融合的機會與挑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19 16:05:04  


  中評社台北6月19日電/兩岸關係發展至今雖然簽訂了18項的協議,解決兩岸往來與交流合作的諸多事務性議題,但從兩岸發展的大格局來看,的確只是走了一小步,不僅兩岸政治對話的僵局難以突破,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礎相當地薄弱,就連兩岸人民之間的認同與價值觀差異至今也都難以拉近、融合,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是怪罪馬英九的“只經不政”、“不統、不獨、不武”?

  還是歸咎民進黨不放棄台獨路線的堅持?或者是大陸當局的對台政策與心態發生了問題?

  前扁辦主任陳淞山今天在美麗島電子報撰文說,其實,兩岸紅、藍、綠三黨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推動上都出了問題。大家都沒有用“同理心”來正確看待對方,只想用自己的認知或優勢去要求對方,其結果就是“各說各話”、“各彈各個調”,兩岸關係發展的融合或統合也只能原地踏步、停滯不前。

  問題是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原本就應寄望於兩岸人民藉由往來、交流產生縮小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差距進而產生認同與互信,再藉由政、經、社會的融合與統合以處理兩岸終極關係的定位,這不是兩岸執政當局或朝野政黨完全可以左右或加以掌控,充其量也只能制定政策來因勢利導往正面的方向加以推進。

  可是,目前兩岸關係的政治發展情勢卻不是如此發展,國共之間有脆弱的“九二共識”,但對“一中問題”卻只能擱置爭議、各說各話;民、共之間則絲毫沒有共識基礎,就連政治接觸、對話的機會都沒有,只能隔海喊話、對罵;至於國、民之間則勢如水火,在兩岸問題上只能南轅北轍相互攻擊。顯然,上述相互拉扯、牽動的紅、藍、綠“惡質化政治關係”正是兩岸關係發展無法進入正常化的根本主因,此問題倘若不加以正視處理,恐怕要想開啟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都只是事倍功半、緣木求魚的結果。

  因此,這正是兩岸無法強化政治認同與互信的關鍵問題,是“黨”與“政”的過度介入反而造成兩岸人民無法拉近距離感的問題,當然就難產生認同與融合的政治效果!

  這個問題到底有沒有解?大家肯不肯坐下來反省面對自己的問題,或者只會怪罪於某個人或某個政黨?

  文章認為,對於大陸當局而言,要解決一中問題或一中爭議,只有先正視處理“中華民國”事實存在的問題與公開承諾對台不使用武力,才能讓台灣民心撤下“敵意”心防,進而願意衡量並選擇任何兩岸統合發展模式的各種方案,這不是逼迫馬政府或國民黨上談判桌展開政治對話的攤牌便能加以達成;要處理民進黨的問題,也不是用反台獨或接受九二共識作為與其往來交流的前提要件,而是用“同理心”來看待民進黨,願意與其正式交流與對話來拉近彼此的落差與政治歧見。

  對於國民黨而言,對內應與在野黨消除政治隔閡,就兩岸政策問題召開“國是會議”形成政治共識,徹底解決兩岸往來、交流及政治對話的可能障礙;對外則應以台灣的內部共識基礎,進而與中國大陸展開政治對話與談判,從國際空間、區域安全、經濟合作角度出發,共同面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安全機制與兩岸和平協議的問題。

  對於民進黨而言,必須全面撤除“逢中必反”的政治敵視心態,正視處理任何對中不友善的法令與政策,積極面對處理“一中問題”與“台獨黨綱”的爭議問題,願意就未來兩岸的政治融合或統合提出可能的選擇模式。

  個人認為,這就是兩岸各大政黨必須嚴肅考慮面對的根本問題,也是兩岸和平發展必須根本處理的“政治問題”,否則,只是一廂情願地推動兩岸政治對話,或者藉由各種民間論壇、和平論壇想要“深化與鞏固現有的兩岸和平發展成果”,可能也是事與願違的結果!

  兩岸雖然同根同種,也有文化、歷史的緊密特殊關係,但由於政治體制的差異、文明價值觀的不同生活經驗與信仰,再加上各種政治因素所造成的隔閡與裂痕,倘若僅用政治的力量或政、經、社會的壓力想根本解決兩岸的融合或統合的問題,抑或用“以民逼官”的方式來達成兩岸政治對話或談判的目標,而捨棄了用“同理心”的方式來拉近兩岸之間的距離與疏離感,其結果,應該也只是把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愈推愈遠,更難讓兩岸關係發展有好的結果。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