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4日電/紐約時報中文網刊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的文章稱,從最近的經濟問題中可以學到的一點是歷史的用處。就在危機逐步擴大之時,哈佛大學(Harvard)經濟學家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出版了一本出色的書,書名充滿諷刺,叫做《這次不一樣》(This Time Is Different)。(很可惜這兩位作者卻是因為他們最糟糕的作品出的名。)當然,他們在書中的觀點是歷次危機之間有很強的家族相似性。的確,歷史上的歷次危機,不只是20世紀30年代的危機,還有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等等,對當下的危機都是關鍵的借鑒。
然而經濟的確會隨著時間轉變而改變,而且有時改變的幅度很大。那麼21世紀的美國究竟有哪些實質的不同呢?
我想說,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壟斷租金(monopoly rent)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壟斷租金這種收益並不反映投資回報,而是反映市場支配地位的價值。有時候這種支配地位似乎是應得的,有時候則不是。但無論怎樣,壟斷租金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反映了利潤與生產環節之間新的脫節現象,或許也是經濟持續低迷的一個原因。
要想知道我說的意思,請思考一下兩個不同時代的標誌性企業,它們之間的不同:20世紀50、60年代的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以及當下的蘋果公司(Apple)。
通用汽車在如日中天的時候顯然曾擁有巨大的市場勢力。儘管如此,這家企業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它的生產能力:它擁有數百家工廠,雇傭了約1%的非農業勞動力。
與之相對比,蘋果卻似乎全然不受物質世界的限制。隨著股價的波動,它要麼是美國市值最高的企業,要麼是市值第二高的企業,然而它卻只雇用了我們不到0.05%的勞動力。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因為它幾乎把所有的生產環節都外包到了海外。可實際上,中國也沒有從蘋果產品的銷售中賺到多少錢,因為很大程度上,你購買“i什麼東西”所付的價錢,與製造那台設備的成本是沒有關係的。蘋果只要開出消費者願意承受的價錢就行,而考慮到蘋果的市場影響力,消費者願意承受很高的價錢。
重申一下,我在這裡可不是在做道德評價。你可以認為蘋果現在的特殊地位是它贏得的,不過我可不確定有多少人會對微軟公司(Microsoft)作出同樣的評價,微軟在很多年時間裡賺到了巨額的利潤;更不用問會有多少人這樣評價金融業了,後者賺到的很多錢也類似壟斷租金,而且目前金融業的利潤約占企業總利潤的30%。無論企業的特權地位是不是應得的,當利潤越來越多地反映市場勢力,而非生產力時,整體經濟都會受到影響,而且是負面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