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贖實體經濟:“錢荒”折射的政策意向
專家指出,在本輪“錢荒”中,央行沒出手救市,看似是一種消極行為,背後其實有著更為主動的戰略性選擇。
“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政策的主動調控,而不是等到泡沫破裂後的被動調整,將有利於維護金融穩定,也有利於改變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占用太多資金,擠壓實體經濟的狀況。”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指出。
當前,我國經濟金融運行總體平穩,但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全球經濟有所好轉,但形勢依然錯綜複雜。隨著美國經濟的穩步回升,美聯儲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退出的腳步漸行漸近,全球經濟去杠杆化過程開始加速,此時我國央行頂住壓力“不放水”,傳遞出停止以貨幣擴張刺激經濟的信號,雖沒有邁出向金融機構救市的一步,但卻邁出了向實體經濟救贖的一步。
“在以去產能、去杠杆為主線的結構調整期,盲目擴張貨幣會使去產能進程中斷,市場主體在寬鬆的貨幣環境下缺乏去產能、去杠杆的動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近期金融市場的波動是金融市場結構調整的表現,重在促使金融資源流向實體經濟。
事實上,優化金融資源配置,讓金融更有力地支持實體經濟,正是當前中央所提倡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期三度提及要“激活貨幣信貸存量”,彰顯出停止擴張性政策、讓金融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意味。
相關報道
央行表態流動性整體適度 多因素疊加緻利率波動
對於上周銀行間市場資金緊張、利率大幅上揚的局面,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近日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多個因素疊加導緻利率短期劇烈波動,但目前流動性總體適度,從總量上看不存在流動性短缺的問題。
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有五個方面的主要因素影響了近期銀行間市場流動性。一是由於6月商業銀行面臨半年末考核和信息披露,“衝時點”較為明顯,最近貸款增長較快,且貸款結構中票據增加較多,對自身流動性產生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