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媒體上,多將有將習歐會比擬為1972年2月之“尼克森訪華”,從會談莊園,到習歐二人所坐的椅子,都找到“尼克森”的影子,應當何解?就日文的語境中,尼克森訪華又稱為“尼克森衝擊”,是日本冷戰時期的最大外交戰略調整,隨後日本政界流傳一句話“別沒趕上往北京的巴士啊!”在該年9月就實現東京與北京的外交關係。
在1972年之後,中美領導也有多次會面,福特、雷根、老布什等人都訪問過北京。21世紀以降,中國領導人訪美國也常見,正式訪問就有2002年江澤民訪美,2006年與2011年胡錦濤訪美。還有更多的國際組織會談,那麼日本社會為什麼這麼關注習歐會,甚至比喻成“1972尼克森訪華”?
綜觀本次會談,最注目的便是“新大國關係”應當如何建立?習歐二人共談了數個議題,包括網軍、海洋領土問題、朝鮮問題、亞洲政策問題、人民幣匯率問題、直接投資問題、貿易失衡問題、TPP問題。在上述問題中,雙方非但未完全達成共識,多數議題上還可說是針鋒相對;但中美雙方平起平坐,和諧中有堅持,北京讓美國認識到“中國之國家利益不可忽視”本身,就是新大國關係的起點。
就此一立場而言,尼克森訪華使日本決策者認識到“北京與莫斯科不再鐵板一塊,北京有自身國家利益”,產生了“新中日關係”。上述總總,這就是本次習歐會的“尼克森形象”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