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民營博物館開的多,關的也多,許多民營博物館開一段時間就燒不起錢了。”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博物館館長說。其他一些館長也向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苦衷,希望國家對民營博物館帶來資金支持。
靠個人資金投資的民營博物館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也是許多民營博物館為了節約成本乾脆不去註冊的重要原因。但是,民營博物館不能僅僅期待國家的資金支持,否則也就失去了它的特色和存在價值。記者了解到,一些民營博物館正在通過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探索全新的經營模式。
山東一家楹聯博物館主動聯繫某大型企業進行掛靠,運轉良好。天津一家以金融產品為主題的民營博物館則與高校建立合作機制,由學校提供場地,通過門票、冠名等獲得收入。
天津博物館研究員陳克認為,開設民營博物館的稅費成本和審計成本並不算太高,但對私人收藏者而言卻是一筆不小的投入。“減免相關費稅,把民營博物館納入監管體系,這是國家在扶持民營博物館中最需要做的事。”他說。
趙榆表示,民營博物館的豐富程度是體現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面,它的興盛需要國家、個體、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鼓勵民間開館,國家應當給民營博物館一些政策上的傾斜,建立成長效機制;博物館自身要拓寬思路,多渠道吸引投資;而企業則應盡到社會責任,對產業對口的博物館予以幫扶,互惠互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