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何強化兩岸的認同與互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21 00:25:44  


建立互信,首重交心。
  中評社╱題:如何強化兩岸的認同與互信 作者:鄭劍(北京),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研究員

  認同與互信是一對孿生兄弟,建立兩岸間足夠認同與互信是結和平發展、和平統一之果所不可或缺之亟待澆灌之花,花越美果越香。站在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國家統一的立場,我們所談論的認同與互信,其基本內涵應當是兩岸雙方對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未來國家必須實現統一的認可與堅持,對彼此有善意而非惡意、家人而非敵人、合作而非對抗的認知與態度,以及對涉及中華民族核心和整體利益等重大問題有共同的立場與觀點。正如香港中評社2012年6月初即馬英九第二任期伊始一則快評所言:沒有認同與互信,兩岸關係就如人之無肋骨,站不起來、走不動。

  今天,我們之所以還要談論認同與互信問題,就是因為目前兩岸的認同與互信仍遠遠不夠,不但不能保證和平統一的願景最終得以實現,甚至還不能保證和平發展的勢頭不可逆轉。特別是在島內,超過60%的民眾不認可自己是中國人,約20%支持“台獨”,支持統一的始終僅5-10%之間,過半人還認為大陸對台“不友善”,其中年輕人的國家民族認同問題更為嚴重。進一步看,兩岸雖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政治基礎上達成一定互信,但在一些重大敏感問題上,分歧仍然很大。即便是對“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本身,台灣方面在其內涵上還是打了不少折扣。所以每遇重大關頭,如觸及兩岸關係敏感問題、發生兩岸關係突發事件、出現外力深度介入干擾兩岸關係、產生兩岸共同御外現實需求等,兩岸之間往往橫生磕絆與矛盾,認同與互信不足的問題暴露無遺,從而衝擊兩岸關係大好局面。據島內媒體報道,在今年5月底例行“玉山”政經兵棋推演中,馬英九率當局23部門竟然在這次以釣魚島衝突為背景的博弈中,作出了站在美國和日本一邊,與中國大陸和俄國對抗的抉擇!其中的意涵值得深思。誰是敵人、誰是朋友,這是處理兩岸關係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處理不好,局面大不一樣。換言之,目前兩岸關係免疫力和正能量明顯不足。

  阻礙兩岸認同與互信的原因所在

  面對兩岸經貿關係迅速發展、文化交流持續熱絡、人員交往日益密切,與認同和互信卻沒有同步實現應有增長,甚至一些方面出現反向蛻變的矛盾現象,兩岸有必要認真分析其原因何在,據此找出治本之道,共同採取有力措施,建立應有認同與互信基礎。

  一是從縱向看,造成現今兩岸認同與互信問題的根子在歷史,是歷史遺留的創傷。眾所周知,從甲午戰爭“乙未割台”到日本50年殖民統治、“2.28事件”、38年“戒嚴”體制,島內相當一部分民眾在心理上與中國、中華民族漸漸疏離,恐懼、敵意、叛逆相伴而生。如今,歷史的遭遇雖已時過境遷,但心理的創傷依然隱隱作痛。不懂得這一點,就不懂得台灣島、台灣人、台灣史。

  二是從橫向看,造成兩岸認同與互信問題的最大障礙在政治,主要是島內民眾對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不贊成、不信任、不接受。很多人認為,統一就是大陸吞併台灣,台灣人民直接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因而儘管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看,大陸對台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政策,都體現了最為寬松的統一條件。但絕大多數島內民眾不接受,他們不接受的其實並不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本身所提供的優渥條件,而是統一後的中國主體所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如果說過去阻礙兩岸統一的障礙多多,包括經濟差距、文化高低、社會差異、軍事“威脅”、涉外矛盾等,那麼隨著大陸各項建設持續高速發展,今後可能剩下的最大障礙,就是兩岸政治制度差異了。

  由於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力推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霸權、島內歷屆當局持續開展反共全民教育,使得島內民眾對大陸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缺乏客觀、正確認知,對港澳“一國兩制”實踐不能全面、公正看待,充滿質疑、困惑和偏見,因而產生強烈抗拒心理。

  同時,這也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即傷害兩岸認同與互信的第三個重要因素:台灣當局對民眾長期教育誤導。國民黨敗退台灣後,為抗拒大陸的統一攻勢,長期進行反共、仇共教育,反共意識催生了“拒統”甚至“台獨”意識。反國民黨的民進黨上台後,繼承了國民黨前朝政策的“合理內核”,為抵御大陸欣欣向榮的建設成就給島內帶來的衝擊,把反共與“反華”混為一體,繼續變本加厲煽動反共、仇共情緒,激發民眾“台獨”意識。陳水扁2004年競選連任大位時曾說過:中共反對、拒絕阿扁,就是反對、拒絕台灣,反對台灣“民主”。因此,選舉就是台灣人民拼中國共產黨的“聖戰”!

  國民黨重新執政後,一些當權者抓著意識形態議題不放,搞“民主”、“人權”對抗,導致現今島內民眾的反共意識仍然普遍存在,他們對中國共產黨不信任、對大陸社會制度不認同、對國家統一不接受。由此可見,島內當局長期的反共教育使得民眾的中華國家民族認同讓位於意識形態、政治制度認同,各級黨政軍官員特別是站在高端的部分,扮演了始作俑者的角色。

  第四是台灣島內兩大陣營對立、族群關係撕裂、政黨惡性競爭、社會日趨功利的政治生態和氛圍,對兩岸認同與互信同樣起著巨大的破壞作用。台灣實行所謂“民主制度”,但由於與西方文化有巨大差異、社會條件極為特殊,導致這個制度的根基不牢、水土不服。在這樣的社會裡,一方面我們在馬路上看到,以禮相待、謙謙君子風度滲入每個人的骨髓,以致任何初涉此地的遊人都會由衷地感嘆其文明、進步。而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場合、重大議題上,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幅面孔:信口雌黃、口無遮攔、不擇手段、不講信用,理性替代以感性、遠見替代以短視、戰略替代以策略、良知替代以野心、道德替代以利益。在兩岸問題上,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中華民族;認為“台灣地位未定”、否定“九二共識”、堅信中國必然“崩潰”、把大陸對台善意統統歸結為“統戰”、斷定“三通”將引發解放軍對台“木馬屠城”、稱自己及親屬到大陸訪問和經商是“深入敵後”等等,這種時空顛覆、神經錯亂的景象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在這樣的社會裡,堅持理性很難、建立共識更難,對兩岸認同與互信的影響更為複雜。

  第五是外力挑撥離間。從台灣問題的產生、發展、演變歷史看,每當島內局勢與兩岸關係出現大的變動時,都或多或少有外力的影子,而不願看到兩岸關係走得“過快”、“過近”,則是當下一些對台灣有重大影響的國家的基本政策考量。6月2日,美國外交學會國際問題研究員萬斯.瑟丘克在《華盛頓郵報》網站公開撰文聲稱,兩岸統一對美日不利,因為兩岸統一將導致中國放手對付其他周邊國家,影響到受保護的亞洲國家對美國信任。而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目前問題的關鍵倒不是外部勢力的覬覦,而是島內親外勢力在制定有關政策時,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把涉外關係置於兩岸關係之上,為維持涉外關係不惜犧牲兩岸關係,既暴露了其認同傾向,更傷害著兩岸互信。近年來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利用領土主權問題挑動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釣魚島、南海主權權益爭端再起。兩岸雙方如何看待美國的新戰略、互相以何種關係面對美國的新挑戰、決定以何種戰略策略應對美國的新進攻,對今後兩岸認同與互信關係的發展,干系極大。種種跡象表明,兩岸關係已經走到了進一步演變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固然大勢底定,但能否順利前行,全在領導人和決策層一念之間。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