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赴台交流十大心得體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19 10:13:39  


作者在台南成功大學
  中評社╱題:赴台交流十大心得體會 作者:許川(福州),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去年9月至今年1月底,筆者赴台交流、考察和學習近半年,也有幸進入到南台灣的高雄。對此既高興又擔憂,因為之前有人告訴說南台灣會比較綠且激進,少許讓人有些擔心;欣喜的是終於可以踏進兩岸交流所謂的“禁區”,近距離觀察獲得一手資料。因此,總的來講,赴台之行還是十分值得回味的。

  初來乍到,跟大部分人一樣,這裡一切都是最新鮮的,尤其是被這邊的熱情與友愛、禮貌與秩序所驚歎和感染。我想這才是最真實的台灣,這不是台灣在弄虛作假向大陸民眾說教,而是以最為本真的面目展現最為自然的一面,進而增加彼此的瞭解和認識。曾幾何時,筆者也幾度期待兩岸交流也能似這般溫情,暖至兩岸,並由此搭建起兩岸的心靈橋樑,或許这正是兩岸雙方往後更要為之努力的方向。總結在台的所見、所聞及所思,有如下十個面向的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台灣民眾對大陸民眾印象普遍不佳

  此處的大陸民眾,既包括赴台參加學術活動的大陸學者、也包括在台就學的陸生,還包括每日進出台灣的大陸普通民眾。

  首先是有個別大陸學者在台交流期間,大言不慚,說什麼要是條件准許,他/她第一個移民台灣。然而,台灣學者卻把這種德行當成教育台灣學生的反面教材。儘管這是個人好惡選擇的問題,但作為一個兩岸交流的使者,應當清楚自己的歷史責任和義務,而不是一味的把自身利益置於整體利益之上,不然一定會為社會正義力量所不容。

  其次是大陸學生,赴台學習是促成兩岸青年交流的有益機會,除了本身的學習之外,還應利用相處的日子多加互動和瞭解,以期化解兩岸青年之間一些誤解和隔閡。可是,有許多陸生特別是短期交換生,認為赴台機會難得,一定得擠出時間將台灣“玩透透”、“走透透”和“吃透透”,殊不知給台灣的學生和民眾形塑出一種“不學無術、好吃貪玩”的負面印象;倘若一些有學習勁頭的陸生不願隨波逐流,反倒是被台灣師生視為“異類”,真可謂是将兩岸交流本末倒置、揮霍了無盡的珍貴機會。

  再次是普通大陸民眾。平心而論,能赴台旅遊的大陸民眾應當算是大陸的中產階層,代表著一定社會地位和社會水準。可一到台灣,各種不懂禮貌、不講秩序、大聲喧嘩的事例隨處可見,大陸優秀文化的顏面盡失。加之四處搶購、淘金等財大氣粗的社會陋習也被暴露無遺,實在讓人為之汗顏。

  三大群體給台灣民眾留下的印象不言而喻,筆者認為,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應該是博採眾長自力更生的生力軍,唯有如此兩岸交流才方可達到實質上的進步。

  大陸民眾的“次國民”待遇

  時常有朋友和學生向筆者反映說他們經常受到“台獨”或具有“台獨”傾向學生或民眾的不正常對待,這從彼此的交流氛圍和熱情程度中完全能夠感受得出來。比如一位來自中國大陸和一位來自日本的學生一起外出就餐,在未表明身份之前,老闆一定都是一視同仁的對待,可在說明來路之後,老闆的神情和言語明顯與之前有所差別,即對中國大陸的學生較為冷淡,而對日本學生卻相對熱情。諸如此類,屢見不鮮。

  筆者認為,導致台灣民眾對大陸民眾持有“次國民”待遇心態的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歷史印記一時間還難以抹去,由於許多民眾都是因戰火的牽連而渡海落腳台灣,這種背井離鄉、被迫移居的滋味還依然存在。加之,蔣介石集團剛落腳台灣時又採取了非常手段鎮壓民眾,由此引發諸多流血事件。自然而然,由對蔣介石威權統治的仇恨被擴展到整個中國大陸,並伴隨著反攻教育的逐漸深入民眾腦海而與日俱增。特別又是在當前台灣日益被邊緣化、被架空化的情勢下,表現得更為強烈。

  二是意識形態從中作祟。眾所周知,兩岸之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分離分治,兩岸之間顯然存在著不同的政治制度、公民素養和社會文化,尤其是在自由、民主被視為普世價值的今天,民主、自由已深入台灣民眾的骨髓,對於不同陣營近乎敵對的心理特別突出。他們一味地將民主、自由的大刀作為衡量一個人抑或一個社會好壞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惜斬斷血濃於水的親情。

  台灣社會生活中的“主體性”色彩

  對於這一點,筆者認為到過台灣的大陸民眾應該都深有感觸。在台生活期間,最為常見的便是對自身地域的稱謂問題。絕大部分民眾都將中國大陸稱為中國的現象習以為常,與其說是想表明兩岸的區別,倒不如說是台灣本身主體性意識的外在表現,因而很少有人將之稱呼為中國大陸抑或是內地等較為和善的辭彙。或許用“中國”和“台灣”兩個不同名詞定義兩岸關係的現狀,不易造成國際社會對兩岸的誤解,可是這樣一來,似乎給外界的印象是台灣跟中國(大陸)沒有太大瓜葛,但事實又並非如此,故這樣一種區別顯然無助於兩岸各種交流與互動。

  雖然有人會辯解說這只是屬於“地理學”的範疇,但筆者認為這只是自以為是或自我安慰罷了,因為兩岸之間的疏離以及台灣主體意識的塑造就是從社會的方方面面和點點滴滴中體現出來的,容不得半點忽視。事實上,無論是台灣官方還是民間,用“中國”稱呼大陸,以“台灣”自詡,都是國別上的作為。儘管有人會不太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心裡都有個最大共識,即我(們)是誰抑或他/她(們)是誰?答案不言自明。又諸如,台灣在其“護照”和其官方網站為“ROC”加注“ROC”(Taiwan),筆者認為這個Taiwan的注腳一定不是明指“憲法”條款中所規定的自由地區,而是暗喻所謂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中華民國”只是作為台灣的一個代名詞而已。由此一來,台灣官方的用意十分明顯,欲想表達的含義已盡人皆知。縱然國民黨被視為“和中”藍軍,但其當局在私下使用“中國”稱呼大陸、以“台灣”自稱的現象已是司空見慣。他們在媒體上的稱呼只是故作姿態,以向大陸示好,實際上卻是說一套做一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