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金庸政論文集出版 武俠之外同樣精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10 09:58:08  


 
  具體的寫作過程比文字記錄下來的還要艱辛。李以建告訴記者,金庸跟他聊過,當時住在港島,而報館辦公地點在九龍,每天都要乘坐渡輪橫渡維多利亞港灣。九龍尖沙咀碼頭前,有一檔報販專賣外文航空版的報紙,美國《紐約時報》《紐約先驅論壇報》,英國《泰晤士時報》《衛報》《每日電訊報》《每日快報》《每日郵報》,西德的《法蘭克福日報》《漢堡日報》,以及日本的《讀賣新聞》等都有,金庸常去翻閱,見到有合用的資料才買一份回來,“全部訂閱的話太貴了。”金庸熟悉每份報紙的價格,以及長期訂閱和零賣的差別。

  儘管艱難,留下的並不是易碎的文字。對於當年的政論文章,金庸抱有含蓄但堅定的自信。“孔子說,‘溫故而知新’。讀者們當可發現,所表達的見解和評述,我都盡力保持‘明辨是非,客觀中立’的立場,是非未必完全明辨,客觀和中立卻是一貫的,其中的推測與預斷,也幸而沒有重大錯誤。”在“後記”中,金庸這樣寫道。

  這些預斷中,包括大躍進、人民公社及文革初起,他就撰文質疑,也包括對個人崇拜的批判,對蘇聯模式的警惕,甚至包括林彪剛剛成為“副統帥”時,就預言其結局不妙。至於他對生態與環保問題的重視,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更是足夠前沿。

  出於對歷史的尊重,也或者因為自信,面對50年前的文字,金庸定下的編輯原則是:每一篇文字的內容,和當日《明報》發表時完全相同,不做任何改動。而熟悉金庸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對於自己的小說,他在數年裡曾屢次做過修改。

  金庸手中沒有水晶球。過人的遠見,來源於淵博的知識、對歷史的通透認識。李以建介紹說,金庸精通英語,不但能閱讀精深的英文經典原著,還能直接用英語對話,熟練地用英語寫作。至於對於中國及世界歷史的諳熟,更早已為人所知。

  李以建透露,目前收集和整理的《明窗小札》專欄文章,總數近兩千篇,預計將出版四冊,書名均為《明窗小札》,每冊以年份來標明。此次香港國際書展首次推出《明窗小札1963》,餘下年份的專欄文章,將陸續推出。

  “奶罩與蘇聯人的經濟”“康熙強過彼得大帝”“捷克和北京填鴨”“蘇聯元帥和袁崇煥”、“美國的武俠小說迷”--諸如此類的題目,《明窗小札1963》的目錄上比比皆是。一代傑出報人的錦繡文字,穿過歲月風煙悠悠歸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