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6日電/什麼情況下人們會對7.5%的經濟增長率感到失望?當這個經濟體是中國、並且人們已經習慣於依賴其高達10%的經濟增速時。這正是全球範圍內某些經濟體以及某些商業領域目前所面臨的難題。
金融時報中文網刊文稱,對於可能受影響的領域,可以列出很長的清單。從澳大利亞的礦企到德國的製造類企業,很多公司都逐漸認識到,向中國銷售產品,遠非銷售收入快速增長的保證。在一個全球化整合的供應鏈中,這些出口商所感受到的挫折正迅速傳導至他們的供應商。
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首席經濟學家李昌鏞(Changyong Rhee)表示:“貿易下滑以及投資收縮,屬於中國走更為平衡的增長路徑所產生的部分影響,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連鎖效應無疑是區域內應當關註的一大問題。”
這種擔憂情緒已經蔓延到了最高級別的國際經濟管理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上周的一次演講中表示,對於全球經濟整體而言,“存在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放緩的持續時間長於我們預期的風險”。
文章表示,匯豐銀行(HSBC)首席經濟學家簡世勛(Stephen King)表示,很多國家都將受到影響。“鑒於大宗商品價格近期下跌,受波及程度最深的包括國際上的某些主要大宗商品生產國。”
但即便某些國家以及向中國出口產品的出口商發出了哀嚎,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也並非意外之舉。多年來,中國的政治領導集體一直宣稱要改變經濟增長依賴投資、出口、房地產以及製造業的模式,轉而依靠消費驅動。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正是這種轉變的初步表現。
長期以來,中國政治家們的上述表態並不受到重視,因為每當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時,他們就會制定一個新的經濟刺激方案,並引發新一輪建設與投資熱潮。但當前的形勢似乎與以往有所不同。
文章稱,中國對新建公路、鐵路以及住宅的需求正在減弱,而海外對於中國出口產品的需求也已得到了滿足。中國現已認識到,放任投資占GDP比重從金融危機前略高於40%的水平,上升至如今接近50%的水平,加大了經濟結構最終向消費傾斜的難度。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以及結構調整可能會對某些方面造成沖擊,但其影響不應被誇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當中國經濟增長率開始達到10%時,中國的增長對於全球經濟的價值僅相當於美國經濟增長1%。雖然有其益處,但卻容易被忽略。而在經歷了四分之一世紀的高速增長之後,如果當前中國的經濟增長率為8%,則相當於美國經濟增長4%。
即使中國經濟以每年7.5%的速度增長(正如其在今年第二季度的表現一樣),它對擴大全球需求的貢獻仍然超過任何其他國家。因此只有對於那些天真地以為10%的增長速度可以永遠持續的人來說,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才會成為一個問題。
另一方面,面對中國經濟再平衡,有人歡喜有人愁。當前感到緊張的包括澳大利亞等大宗商品出口國,澳大利亞的鐵礦石支撐了中國的建設熱潮。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表示,他的國家目前面臨長達十年的資源熱潮行將終結的現實,因此“經濟結構多元化以及提高生產力對於澳大利亞而言已不再只是重要了,而是必須完成的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