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日電/葛蘭素史克“賄賂門”事件絕非偶然。“以藥養醫”不僅毀壞了醫生的職業形象,而且破壞了醫療行業的健康生態。只有將“以藥養醫”變成“以技養醫”,才能讓“白大褂”更乾淨、更有尊嚴
據《人民日報》報道,最近,全球知名藥企葛蘭素史克在華部分高管因涉嫌經濟犯罪被立案偵查。據調查,為了打開藥品銷售渠道,該公司大肆向政府官員、醫生等行賄,數額之大,令人震驚。
葛蘭素史克“賄賂門”事件絕非偶然,掀開了醫藥購銷“潛規則”的冰山一角。在我國,藥價虛高是一個公開的秘密,零售價高於出廠價數百倍的藥品並不罕見。在巨大的利潤“蛋糕”中,很大一部分是給醫院和醫生的回扣。羊毛出在羊身上,藥品回扣只能攤在成本裡,最終埋單的還是患者。商業賄賂,成為藥價虛高的幕後“推手”。
近年來,我國不斷打擊醫藥領域的商業賄賂,不少醫務人員因收受回扣鋃鐺入獄。儘管如此,藥品回扣之風依然盛行。這說明,問題的根源在於“以藥養醫”體制。可以說,畸形的醫療體制,催生了畸形的藥品市場。
“以藥養醫”是我國醫療體制的一個“毒瘤”,被稱為“萬惡之源”。改革開放初期,政府為了彌補財政投入不足,允許醫院實行藥品加成銷售。如今,藥品加成已成為醫院的重要經濟來源,約占醫院收入的四五成。更可怕的是,在藥品銷售的鏈條上,已經形成了一個超級穩定的“生態系統”,利益各方盤根錯節。例如,一種藥品要想進入醫院銷售,必須“過五關斬六將”,層層疏通關係,才能最終進入藥房。但是,這僅僅是藥品銷售的第一步。為了讓醫生多開藥,“醫藥代表”們各顯神通,競相爭奪醫生手中的“處方權”。有的贊助學術會議,有的安排出國考察,有的幹脆赤裸裸給現金……在利益的誘惑下,不少醫生和藥商結成了“利益共同體”。
藥品回扣現象屢禁不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醫生收入太低。跟大多數國家相比,我國醫生的薪酬待遇偏低,無法體現其高風險、高技術的職業特點。同時,我國醫療價格體系扭曲,醫生的勞務技術價值被嚴重低估。“看病的不如算命的”、“掛號費不如停車費”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為此,很多醫生心裡感到不平衡,把拿回扣視為“合理補償”。甚至連一些院長也認為,光靠“陽光收入”,根本養不住這麼多優秀的醫生。如果沒有其他補償,醫生可能會大量流失。
為了破除“以藥養醫”體制,北京等地在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中,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醫院賣藥不再加價,藥品收入缺口由醫事服務費來彌補。然而,此舉雖然切斷了藥品和醫院之間的利益關係,卻無法切斷藥品和醫生之間的利益關係。藥品不再“養醫院”,但仍在“養醫生”。看來,如果不提升勞務技術價值,不讓醫生拿到體面的“陽光收入”,就很難堵住“回扣暗流”。從本質上說,“以藥養醫”等於“以藥毀醫”。它不僅毀壞了醫生的職業形象,而且破壞了醫療行業的健康生態。因此,只有將“以藥養醫”變成“以技養醫”,才能讓“白大褂”更乾淨、更有尊嚴。
當然,治理醫藥商業賄賂,既要靠體制改革,也要靠法治建設。醫生是一個維護健康的神聖職業,絕不允許在病人身上牟取私利。美國《醫生收入陽光法案》規定,醫生收受藥企的禮物超過10美元,需要公布名字和內容。如果達到受賄標準,不僅會被吊銷行醫執照,甚至還會被判刑。在這方面,我國也應拿出“刮骨療毒”的勇氣,以查處葛蘭素史克案件為契機,依法打擊商業賄賂,為深化醫改創造良好的法理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