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4日電/當前,中國發展恰逢轉型關鍵期,要應對一系列矛盾和挑戰,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疾,進一步激發和凝聚社會創造力。
新華社報道,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做出“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的部署具有深遠意義:不僅是惠及民生、深化社會領域改革的重大措施,也是加快服務業發展的關鍵之舉,更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從政府直接提供服務,到向社會力量購買,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傳遞出的改革信號,被視為政府履行服務職能的一種機制創新。
“這種創新體現在用市場化的政府採購模式來履行政府職能。”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說,這將改變政府自辦服務模式,從原來花錢養人養機構辦事,變成在市場上直接花錢買服務,通過市場的競爭機制,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品質。
“凡社會能辦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務的合力。”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這一表述,再次強調要釐清政府、社會和市場的關係,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中國社科院財政審計研究室主任汪德華說,服務外包是打造高效服務型政府的有效途徑。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的,就交給社會。政府要進一步簡政放權、轉變職能,從運營走向管理,最大限度地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項目官員儲成龍說,政府購買服務是國際上的普遍做法。很多發達國家政府借助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服務,以市場化手段把民間力量撬動起來。如美國高校中80%都是私立學校,很多國家在養老和社會保險等方面也比較成熟,吸引了很多商業保險公司的參與。
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汪德華說,本屆政府上任以來,從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到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
“以往政府總是大包大攬,職能龐雜,公共資源配置效率不高。”汪德華說,政府購買服務可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同時引入競爭機制,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將有效抑制腐敗。
“政府沒必要什麼都自己做,操心的事情越多,政府就會變得越大,就成了‘萬能政府’。”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說。
楊宜勇說,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會倒逼行政體制改革提速,應該與行政事業單位改革相結合,激發事業單位活力,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全國政協委員、希瑪集團總裁何幫喜在今年兩會上說,政府在重大決策時,應以購買服務的形式邀請專業獨立的社會組織或機構出具民意調查報告,更好聽取民意,問計於民。
他說,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無形中擴大了民眾對社會公共事務的有序參與,有助於加快社會建設,政府的決策和施政水準也將得到有效提升,從而摒棄“拍腦袋”“拍胸脯”的決策模式。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在我國早已發展很多年,但一直存在爭議和障礙。”賈康說,主要是各方認識不同,機制創新不到位。推進改革亟待多舉措配套,但總體看未來發展空間很大。
儲成龍表示,從國際經驗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將對中國政府採購制度帶來新挑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方設法減少人為因素的干預,做到透明規範;同時,公開招投標平台、實行電子化採購等新採購方式和工具也會被採用,從而提高政府採購管理效率。
楊宜勇說,公共服務採購的評估要比物品採購複雜繁瑣得多,政府在購買公共服務時要兼顧社會公平性。他建議應細化各項公共服務的標準,如購買養老服務,老年人護理如何分級、各級要達到什麼要求、每一級如何收費等問題都要有明確標準,這樣政府才知道針對需要服務的人群應該購買什麼級別的服務;同時應建立嚴格的監督、評估和審計機制,可對一些社團、社會組織、企業等法人建立信用檔案,服務期間表現不好的,將產生不良記錄。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趙成根教授說:“只有各項機制完善了,才能確保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順利推進,確保把有限的財政資金花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