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國興之子張福生與中評社常務副總編輯陳耀桂對談 |
不過,農場的核心還是耕作。對老本行,張國興有獨到的見解。
“農耕行為一定要掌握‘適時、適地、適種’的原則,”他說,“當生態體系一平衡的時候,有機栽培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有機栽培在全世界都是很成熟的技術,當生態體系趨之於平衡的時候相生相剋的道理就會出現。”所以,張國興一直堅持讓農場保持奇異度(差異性):在10公頃的土地上,如果花去9公頃種植葡萄,也一定會保留1公頃的空地種植原生植物,讓可能干擾葡萄生長的蟲害找到原生的棲息地或“原來喜歡吃的食物”,降低對經濟作物的干擾。
十三歲隨父母從高雄縣鳳山五甲搬到屏東縣恆春後,張國興便沒再搬過家。自嘲為“永遠的農夫”的他說,過去的農業工作效益低下,很多鄉村的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城市裡希望用一技之長謀生,但自己與土地有著深厚感情,“願意務好農”,願意永遠做農夫,便留了下來。
只不過,在他幼時,家中的耕地在山腳平地裡,而現在,張家的地移到了赤牛嶺的山坡上。
深受父親影響的張國興也感染了他的兒子——從小就在農場長大、對農耕頗有興趣的張福生在進修農產品加工和酒店管理後也回到了恒春,成為“恒春生態農場”的總經理。
“大學生和研究生返鄉務農可以帶來新的技術、新的思維,也可以做得很成功。”張國興這樣說道,暗示對兒子的肯定。
在兩父子的齊心經營下,他們的“張氏農場”——一塊生態樂園還在發展壯大,張國興的生態理想也在恒春半島得到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