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行業促銷 面臨洗牌
在北京地區皂君廟的“法雅體育工廠店”,標著“打折”、“促銷”的體育用品琳琅滿目,折扣力度更是讓人“瞠目”,新品折扣在6至7折,部分產品最低折扣可以到1至2折。
阿迪達斯折扣店全場七折,如2012年冬季男款羽絨服售價2280元,七折後僅1596元;特步、361°新品折扣也在6折上下,如361°春季最新男款運動鞋打完折後僅售203元;李寧運動鞋原價多在三四百元,六折後售價不過百元。
這場最初由國內二線運動品牌掀起的“促銷潮”,在蔓延至李寧、安踏等國內一線運動品牌市場後,如今又“燒到”了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一線運動大牌市場。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體育品牌盲目擴張,其實是資本驅動造成的惡果,為了追求業績報表的耀眼成績,大量開店、大規模生產後,高庫存必將隨之而來,“現在大家都不得不斷臂求生。整個行業將迎來一輪大洗牌,目前就看哪一家品牌改革堅決。”
國產運動品牌為什麼缺乏“耐力”
對比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知名品牌能夠看出,除了奧運會、世界杯這樣的體壇盛會,他們還會尋找一些在全球範圍內備受關注、賽事間隔較短的體育大賽作為長期合作對象。例如,在歐洲五大足球聯賽、美國四大體育聯盟、網壇四大滿貫等國際大賽期間,耐克與阿迪達斯的產品都隨處可見。
相反,國產運動品牌消費熱情主要爆發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雖然當時產生了大量的消費需求,但是進入後奧運時代,國產體育品牌逐漸缺乏切實有效的品牌經營能力和後續營銷手段。儘管他們也曾分別邀請數位中外體壇明星為其代言,但其帶來的影響力及商業效益均遠不足以達到預期。其實,這不是明星影響力不夠大,真正的原因還在於國產體育品牌競爭力的不足所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