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國際新聞方面的失實而言,海外有評論認為,這或許是文化差異的原因,中國媒體似乎到現在還沒學會理解外國媒體上的幽默,結果被忽悠了。同時也有中文翻譯的問題,翻譯者和對象語言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感,其真偽不易被翻譯者質疑。這些分析不無道理。但從根本上看,一些媒體在敬業精神、職業操守、采編規範方面的缺陷依然如故。據參與創立了“謠言終結者”欄目的一位媒體人分析,虛假消息一般具備三個特點:一是違背常識和邏輯;二是缺失新聞要素,往往只有事件,而時間、地點、人物不明確;三是無消息源,或消息來源不確切、不權威。若按照這最基本的幾個標準甄別真偽,判斷是非,至少可以防守、杜絕虛假信息的一大半吧!可是,當為稿件亮綠燈、為新聞點鼠標時,是否都有這樣的“下意識”呢?
在經歷了幾番治理虛假新聞專項行動之後,在“走、轉、改”活動持續了兩年的當下,“客里空”仍如此猖獗,且滿不在乎、不以為意,委實值得深思。難道“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的至理和原則,還需要再嘮叨嗎?我們的媒體公信力還有多少“本錢”可以被漫不經心地浪費、賤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