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4日電/近日,美國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JeffBezos)同意以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華盛頓郵報》公司的報紙資產,包括其旗艦日報《華盛頓郵報》,引起人們熱議。
《南方都市報》發表評論文章對此進行分析解讀。
一方面數字媒體在沾沾自喜,並預測在傳媒方面,美國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另一方面,儘管紙媒的冬天在中國還沒有到來,但紙媒的從業人員也隱約聽到漸行漸近的嚴冬寒風的呼嘯聲。
然而,數字傳媒是否會全面取代紙媒?以網站為代表的數字傳媒如果取代了大部分紙媒又將何去何從,或者說,是否就能做大做強?
第一個問題在近期的一項調查中有了一些答案。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於8月7日發布的《市民閱讀狀況調查分析報告(2013)》顯示,傳統(紙質)閱讀,仍然是上海市民的首選閱讀方式,比“數字閱讀”高出13.85%。也許,這個數字不能代表全中國,也不可能代表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數字傳媒和數字閱讀蓬勃發展的美國。但是可以預測,紙媒即便在將來也不可能完全被數字傳媒取代。這不僅僅是市場多元化的體現,而且是由紙媒的一些特點所決定的,如方便、簡易等。
即便數字媒體取代或大部分取代紙媒後,作為數字傳媒的新媒體又將何去何從。如果數字媒體的優勢和特點能全面代替紙媒(這是不可能的),或者其優勢可以大大彌補其不如紙媒的一些特點,則紙媒在未來可能完全銷聲匿跡。不過,這取決於數字媒體未來的走向。
那麼,數字媒體取代紙媒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或根本問題是什麼呢?當然就是信息或新聞傳播中的真實、公平和公正。這首先表現在,要獲得和確認多個信息源並採訪,因為這不僅事關新聞的真實,而且關係到所涉及的人們的聲譽、生計及家庭利益。其次也表現在是否追蹤報道一件事或人物,而不管代價有多大。因為時間最終能檢驗真實性和公正,事件的發展能還原給受眾關於事件的全景。
這兩點當然需要成本與代價,還需要職業倫理。令人擔心的是,數字媒體能否付出這樣的成本並堅守過去紙媒已經形成的並得到社會認同而堅守的倫理。
網站買下紙媒後,首先面對的是社會和法律是否認可網站記者的身份,如果認可,那麼就成本而言,網站或數字媒體承擔的成本就會有很多。例如,承擔像過去紙媒一樣所承擔的所有員工的雇用成本,同時另一個成本也必須付出,不能再像今天的網站一樣只是轉載紙媒的信息和文章而不用付費,還有一個成本是採訪和追蹤採訪的成本。
這些,可能就是網站收購紙媒後要走的路,但是國外的網站正在學著做,而中國現在的網站根本做不到。數字媒體吞並紙媒後,如果總是轉載別人的信息,未來有多少受眾能信任和接受這樣的數字媒體?今天的網站受到追捧和紅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付出成本,卻可能刊載紙媒花費大量成本和心血采寫的各類精彩文章和重要信息,並以此獲得廣告和巨額收入。未來數字媒體如果沿襲下去,劣幣驅除良幣就是可以預見的後果。
不過,網站收購紙媒後最大的難題便是信息的真實和公正能否保證,這恰恰是與數字媒體的優勢相衝突的。數字媒體的快速和即時當然能滿足受眾了解事件真相的心理和需求,但是,能否核實信息,並且必須從另外的信息來源核實,卻需要時間,這一點不只是不需要印刷周期,甚至不要編輯和校對就能解決的。而且追蹤報道不僅需要更多的成本,也需要更多的時間,那麼數字媒體能否做到?更重要的問題是,數字媒體接管紙媒後,還會不會像紙媒那樣,頂住權力的高壓,敢於發聲和揭示真相,如《華盛頓郵報》過去報道水門事件一樣。
所以,收購紙媒後的數字媒體也正在探索前進的方向,如果選擇了正確的方向,則可能全面或大部分取代紙媒,反之,數字媒體的未來難以預測,全面取代紙媒也言之過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