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挑戰
雖然沒有得到富士康的正面回應,但可以看到,富士康推進機器人的進展並不像之前郭台銘預計的那樣順利。
業內人士分析,儘管郭台銘期待未來以自動化應對不斷上漲的薪酬標準帶來的成本壓力和日益激烈的產品競爭,但在短期業績下滑的年景下,研製和應用機器人的成本約束、工序需求和經營風險,成為三年“百萬機器人”計劃的牽絆。
一位從富士康離職不到一年的製造主管對記者表示,在富士康主營的手機代工業務,機器人主要應用領域還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貼片和後端的裝配、搬運環節,在絕大部分中間製造環節,還是必須用人工。而從成本方面考慮,根據型號、功能、複雜程度的不同,國產機器人的每台售價高可達六七十萬元,低則十幾萬元。
廣東省社會科學綜合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煥(微博)分析,機器人的成本對於富士康來說算是很高。“富士康2012年引入30萬台機器人,至少需要投資300億元;而3年100萬台的計劃,則至少需要投資1000億元。”這對於近期飽受蘋果訂單困擾和製造業萎靡的富士康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投資。
此外,機器人要完全取代人工,目前在技術上也很難做到。
廣東省自動化學會理事長劉奕華分析指出,大規模使用機器人生產,雖然先期投入資金很大,但長期效益比人工划算;而且產品質量更有保障,可減少人為質量問題。不過,現在的機器人技術在精細加工環節,以及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過渡中間環節,技術實施有所欠缺,“規模化應用機器人,有大量問題需要解決”。
“一般自動化仍以運送、抓取或篩選等較粗略、重工性的工作為主,自動化在大量、同質性產品生產上會具有較大優勢。但是有較多精細流程或定制化生產的地方,使用機器人自動生產線則不具有經濟效益。在精細項目的組裝或較為複雜的測試上,仍需要憑借人工進行。”他進一步分析說。
“更重要的是,目前富士康有超過120萬工人,大陸員工超過100萬,深圳為40萬,那麼三年用100萬機器人則意味著相當於1000萬工人的規模,三年至少擴大10倍的規模,富士康所處的行業是否能為其帶來這樣的發展速度還要打上一個大問號。”黎友煥對記者表示,自動化的設備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富士康應對未來的挑戰是一個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百萬機器人計劃更應該看成是美好的願望。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